——在临湘市委中国龙窖山瑶文化旅游开发专题会的讲演
(宫哲兵简介,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瑶族千家峒研究,发现都庞岭瑶族千家峒圣地,主持召开湖南江永县瑶族千家峒学术座谈会、广西灌阳瑶族千家峒研讨会、湖北通城瑶族早期千家峒学术座谈会。作为中国瑶族代表团的五名成员访问法国瑶族,曾到美国、加拿大、泰国等举办瑶族千家峒展览或调研开会,曾受国际瑶学会会长邀请,到香港中文大学做瑶族千家峒问题讲学,代表作有《妇女文字与瑶族千家峒》、《千家峒运动与瑶族发祥地》等。曾任广西瑶族研究会常委理事,目前担任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前言
龙窖山发生了一次瑶族千家峒运动。千家峒运动就是以寻找千家峒为旗帜,追求民族的振兴、迁徙与现代化的运动。龙窖山的人民希望通过寻找千家峒的运动实现富裕,建设开发,过上比现在更好的生活。
目前千家峒运动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不能像都宠岭千家峒运动那样转化为政府大资金投入,实现快速建设与富裕。当地政府与企业家都有一定的困惑。第一,这里是不是元代瑶族逃离的千家峒?有没有考古学与历史学的根据?第二,如果是,它与都庞岭千家峒(2)是什么关系?能取代它吗?第三,如果不是,它是否瑶族古老的发源地,能否称它为“早期”千家峒。
我的答案是:这里不是元代瑶族逃离的千家峒圣地(3),而是宋代或更早的千家峒祖地。元代千家峒圣地政府已经认定在都庞岭,龙窖山是瑶族古老的祖地,可以称为“早期”千家峒。
一、认识神秘的独特的瑶族
1、世界性的迁徙性民族。瑶族目前有360万人口,其中60万在东南亚与欧美。这是一个迁徙性的民族,至迟宋代从南京、江浙、武昌府、洞庭湖,向都庞岭移动。从北向南,从东向西,瑶族到了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后来到了东南亚,越南,泰国,缅甸等。又到了美图,加拿大,法国等欧美国家。
2、无根的山区性民族,与汉族共生。瑶族失去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与汉族共生。汉族一般住平原,瑶族住高山。住在近山的成为平地瑶,熟瑶,住在高山的称过山瑶,高山瑶。他们没有自己的土地,租住汉族的山地,维持最简单的生活。
3、迁徙性民族的千家峒情结。散居性的民族,要靠一种文化与信仰来维系他们的民族性,不被同化。这种信仰就是盘王信仰,这种文化就是千家峒情结。千家峒代表他们的早期生存空间,原始居住地,代表自由,富裕的生活,代表美好的理想。
4、《千家峒古本书》(4)。这种情结通过《千家峒古本书》的各种版本加以传播,瑶族人一听到千家峒眼睛就发亮了。海外瑶族回国也到处打听千家峒的下落,充满对千家峒的崇拜与向往(5)。《千家峒古本书》讲了瑶族起源千家峒,讲了千家峒的富裕生活,讲了元代大德年间官府血洗千家峒,瑶族被迫逃离千家峒的悲惨故事。
5、千家峒祖地与千家峒圣地。我提出千家峒祖地与千家峒圣地两个概念。千家峒祖地代表瑶族信仰中的早期发源地。千家峒圣地代表元代瑶族被迫逃离的美好千家峒,被作为圣地崇拜。《千家峒古本书》的作者是元代千家峒圣地逃亡者,书中描述的是元代都庞岭的千家峒。
二、认识瑶族千家峒运动
1、奔富裕与争平等的迁徙信号,建设新生活的兴奋剂。千家峒运动,不代表一个地理学,历史考古学的概念,而代表一个民族学的理想与信仰。历史上当瑶族感到某一个地方太穷,太受压迫,他们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理想的美好的千家峒。一旦认为在某地找到了,大家都迁过去,建设那个地方。这成为了一种迁徙信号,成为了一种生活与建设的动力。
2、自发性的千家峒运动。广西荔浦县,赵德标一家三代人寻找千家峒。上世纪八十年代,赵德标在都庞岭中寻找千家峒。江永县大远乡的赵顺德赵顺旺兄弟也因为乡里生活太困难,外出寻找千家峒。两兄弟带赵德标来到大远乡,赵德标认为大远乡就像千家峒,他千方百计地将一家人迁入大远乡。
3、有组织的千家峒运动。上世纪三十年代,湖南江华人在广西柳州石碧洞发现了“千家峒”。他们带信给家乡,家乡人成百成千的迁往石碧洞,建设千家峒。但是那里自然条件不好,种的庄稼都被野猪吃了,最后撤回家乡。上世纪五十年代,广西恭城县某乡瑶族选了几十名代表,外出寻找千家峒。他们在都宠岭中走了十几天,认为湖南江永县大远乡很像千家峒。回来后全乡瑶族筹备迁到千家峒居住。这个事件被打成民族地方主义运动,属于反革命性质, 为首的几人判刑十多年。
4、武装性的千家峒运动。1941年金秀瑶族起义,口号是杀回千家峒。他们认为千家峒在南京,成百上千的瑶族人拿着大刀长茅,向南京方向迁徙。国民党误认为他们是农民起义,在荔浦一条河边将他们包围起来,为首的三人逮捕关进监狱,不久后枪杀。其余的跟从者强令各自回家。
5、认同性的千家峒运动。凡有寻找千家峒的地方,已经被汉族同化了的瑶族,强化了瑶族意识,要求恢复瑶族成分。例如江永与道县,很多汉族(历史上的瑶族)强烈认同瑶族,要求恢复瑶族成分。这些群众往往以村庄为单位,向政府打报告,反复上访,形成了一种运动。(6)
三、认识龙窖山千家峒运动
1、瑶族学者们发动了这次千家峒运动。这次是由瑶族学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寻找千家峒祖地,发起的运动。千家峒祖地等同于发源地,是民族学意义上的,得到了广西瑶学会的认证。整个龙窖山都沸腾起来了,从政府到百姓,每个人都关心着瑶族文化,千家峒文化。
2、龙窖山是瑶族在宋代及宋代以前的祖地。认证书(7)上特别提到了这里是“早期千家峒”,早期千家峒就是祖地,不是元代千家峒圣地。瑶族领袖们认证的早期千家峒,是一种巨大的能量,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个地方的文化结构与民族结构,支持这个地方的旅游经济的发展,要特别的珍惜这一能量。都庞岭千家峒是元代瑶族的聚居地与圣地,带有传奇色彩。龙窖山时代更早,在瑶族文化中它过去不出名。但由于它是祖地,将来会发出异彩。
3、湖北首次发现瑶族祖地。这里是目前已知瑶族最北的发源地,这里是湖北已知唯一的瑶族聚居地。过去说瑶族人口,瑶族地域,都是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现在增加了湖北。湖北省民委已认定通城县内冲村是瑶族文化村,这有重大的意义。
4、运动成果。提高了龙窖山的知名度,石梯、石屋、石墓等石文化,成为省级和国家级的文化保护项目。建立了二省四县的联合开发龙窖山的组织机构。对龙窖山的历史与文化进行了大量的考察与研究,增加了对发展旅游经济的信心。
5、部分汉族人改为瑶族成分。千家峒运动一般都伴随着瑶族的民族认同问题。龙窖山原来没有瑶族人口,但由于千家峒运动的原因,在湖南临湘市与湖北通城县涌现了很多汉族人要求改为瑶族成分。
四、龙窖山千家峒运动遇到困难
1、千家峒缺乏政府的认定与投资。广西瑶学会认定了这里是千家峒,有一定的权威性,但不够。如果政府接着也认定,改地名,下文件,才有更大的权威性。江永千家峒的认定,是先由专家学者开会,起草了决议。然后报省政府,后由国务院批准,大远乡改名为千家峒乡,湖南省地图上有了千家峒瑶族乡的地名了。
龙窖山周边的政府为什么当时没有认定千家峒呢?或许因为考古与文献的资料没有能够支持这里是千家峒。或许因为湖南永州有一个千家峒,没有弄清楚这两者的关系之前,就不能轻易认定。2014年到2016年,笔者多次考察通城龙窖山,配合县委县政府召开了“通城瑶族千家峒问题座谈会”。会后中共通城县委办公室下发【2014】9号文件:“关于通城瑶族千家峒问题座谈会纪要”。(8)这在某种程度上县委县政府对于早期千家峒的是认定的,具有重要意义。
2、龙窖山只是民族学意义上的千家峒,缺乏考古学的充分根据。从广西瑶学会认定之后,临湘市与通城县花了很大的精力查阅历史资料和进行调研,出了研究著作,整理了资料。一个民族的领袖们认定了这里是早期千家峒,这里就是民族学意义上的千家峒祖地。但是坦率地说,能够从考古学的角度加以论证的资料几乎没有。古代地图上、史志上、家谱上、出土文物上、古今地名上都没有发现“千家峒”三个字。相反在都庞岭,这些证据都有,很丰富(9)。
3、与都庞岭千家峒的关系不明确,是取代它或者是时间前后关系?有些运动的热心人,上个世纪有取代都宠岭千家峒的意思,龙窖山这里是真正的千家峒,都庞岭那里搞错了。但是取代不了,因为在这里找不到考古根据,找不到瑶族人口。几年以后,千家峒运动几乎停止了。近年来湖北通城的千家峒运动搞起来了,带动了整个龙窖山的开发。通城千家峒运动开始不久,我去了那里,发现当地人试图论证这里是元代千家峒圣地,他们寻找《千家峒古本书》上描写的地形、地貌、地物、地名,讲《千家峒古本书》上的故事。
我提出龙窖山千家峒与都庞岭千家峒的关系是前后关系。都庞岭是元代的千家峒圣地,龙窖山是宋代或更早的千家峒祖地,也就是瑶族早期千家峒(10)。其实广西瑶学会的认定书上就说是“早期千家峒”。早期千家峒应该更有价值,因为它更古老,但是早期也意味着它更分散,更落后,还没有很大的影响。
4、点火后缺乏当地瑶族的跟进燃烧,因为当地没有瑶族人口。这里缺乏大量瑶族民间寻根人士的参与,只是少数瑶族学者的寻根活动。千家峒运动往往让千千万万的瑶族人激动,兴奋,往千家峒迁徙,燃起建设与开发的热潮。各地各国的瑶族也来参与考察、参观、投资,有一种民族振奋的感觉。
千家峒运动往往是各地瑶族的互动,往往是大量瑶族人口的迁入,往往有大量当地汉族人口转变为瑶族。这里缺乏这个动力。为什么呢?史志上有记载,这里的瑶族在宋代末往南迁徙了(11)。
宋代末离现在近千年了,运动前这里已经没有瑶族了。这里有认同型的千家峒运动,有的整个村子要求改为瑶族。但是他们的瑶族意识虽然存在,但相对薄弱。政府对于这种整村要求改正民族成分的现象,还不能理解,根据政策也不能批准。为了运动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了解龙窖山的历史,必须给龙窖定位:早期千家峒。
五、龙窖山历史:瑶族及其先人的祖地
1、黄帝到大禹时代的三苗居地。龙窖山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交界之处,在洞庭湖、鄱阳湖与长江三水之间。这个地方是黄帝至大禹时代三苗族群生活的地域。瑶族是三苗的后裔,龙窖山一带,三苗与瑶族一脉相承。《尚书.吕刑》郑玄注云:“苗民即九黎之后,……又在洞庭逆命,禹又诛之。”《战国策.魏策》记载吴起对武侯说:“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三苗古代居于中国长江流域,尤其在中游。其后裔在西南者称百濮,在东南者称百越。留在长江中游本地者称荆蛮,百越与荆蛮都是瑶族的先民。
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越、荆蛮居地。春秋战国时期,龙窖山居住的是百越族群中的扬越,又称扬粤。《史记.楚世家》载:“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奶兴兵伐庸、扬粤,至于鄂。” 此扬越在今鄂东与赣北交界之龙窖山一带。《后汉书.南蛮传》载:“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控制了龙窖山以及洞庭洞地区。楚国不断南侵,扬越向南迁徙到岭南,荆蛮占据长江中游,包括龙窖山地区。荆蛮是一个大的族群,遍布南方楚国,其中包括信仰盘瓠的蛮夷。
3、两汉时期的长沙蛮、江夏蛮居地。在龙窖山、洞庭洞与长沙一带,两汉时蛮夷人口众多,他们是瑶族的先民。《后汉书.两粤传》记载南越国“西北有长沙,其半蛮夷。”《后汉书.郡国四》载:东汉时长沙郡辖临湘等十三城。东汉末长沙蛮起义频繁。如《后汉书.桓帝纪》载,永寿三年冬十一月,“长沙蛮叛,寇益阳。”益阳在洞庭湖之南。洞庭湖之西为武陵山区,武陵蛮不断起义,影响到了龙窖山。武陵蛮精夫(大首领)名相单程,在建武23年(公元47年)起义。武建24年,相单程攻下临沅。老将马援请行,从12郡调集4万余人增援,曾停驻下隽某山(今龙窖山)。清同治《通城县志》载:“马援征蛮兵屯下隽洪上等处。”下隽县,汉高祖五年置,辖巴陵(含临湘)、通城、崇阳,属长沙国(后为长沙郡),在长江南、洞庭湖东,因隽水得名。
东汉时江夏蛮活动频繁。江夏蛮的活动区域,长江北在今黄冈一带,长江南在今咸宁通城崇阳一带。江夏境内,蛮夷多汉人少。《后汉书.黄琼传》载:“江夏大邦,而蛮多士少。”江夏蛮不断反叛朝廷。《后汉书.灵帝纪》载:建宁二年,“九月,江夏蛮叛。”又光和三年,“夏四月,江夏蛮叛。”
4、魏晋南北朝时的西阳蛮、义阳蛮居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于鄂东与赣、皖地区者,称西阳蛮,又称五水蛮。活动于鄂东及豫南地区者,为义阳蛮。《宋书.豫州蛮传》:“西阳有巴水、蕲水、希水、赤亭水、西归水,谓之五水蛮。”五水在今大别山之南的广大地区,五水蛮会到达长江以南的江夏。三国魏晋时,龙窖山这一带是江夏蛮与庐江蛮的交接之地,山越遍布其间。
西晋时这一带有义阳蛮张昌起义。张昌起义军攻占江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等几十个城市,最后在通城被俘杀。义阳蛮是莫瑶的先民之一。南蛮刺史陶侃打败张昌义军,张昌逃至下隽,次年永兴元年,公元304年秋被俘处死。张昌避险和遇害的地方是下隽县龙窖山中,当时的下隽辖崇阳、通城、临湘等地。
六、龙窖山定位:瑶族早期千家峒
1、隋唐时期莫瑶居地。《隋书.地理下》载:长沙郡“杂有夷蜒,名曰莫瑶。”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冬,大诗人杜甫客居岳州(今岳阳),写下了《岁晏行》一诗,其中“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罟凉,莫瑶射雁鸣桑弓”,是对洞庭湖、龙窖山一带莫瑶生活的真实写照。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也写有莫瑶诗:莫瑶自生长,名字无符籍。市易杂鲛人,婚姻通木客。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夜渡千仞谿,含沙不能射。唐代著名诗人的诗作中,有专门描写莫瑶的作品,这说明莫瑶已经人口众多,地域广泛,活动频繁,在当时社会上很有影响了。
2、宋代山瑶的居地。宋代杨幺起义,湖南从北到南大量莫瑶(又称山瑶)参加,失败后大量瑶人躲进了龙窖山。清同治《通城县志》卷5载:“宋高宗绍兴初,杨幺倡乱,勾诱衡,宝、永、郴山瑶(猺),恣肆虏掠。迨岳忠武平杨幺,而山瑶残孽窜伏大山密箐通城地界相连之龙窖山,尤为窟穴。”宋人马子严撰写的《岳阳甲志》载:“龙窖山,在巴陵北,山实峻极,上有雷洞,有石门之洞,山徭居之。自耕自食,自织而衣。”清乾隆《通城县志》载:“元代前,通城为汉瑶杂居地,后因战乱,瑶民渐入湖南。”从宋末至今,龙窖山瑶族不多,渐至全无。
3、瑶族的祖地即为千家峒。瑶族学者中有些人认为,千家峒是瑶族祖地。哪里发现早期的发源地,那里就是千家峒。(12)从文献与史志记载看,龙窖山从黄帝大禹时代就是三苗居地,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居住着瑶族先民扬越、荆蛮、西阳蛮、义阳蛮等。
隋唐有莫瑶居住,宋代有山瑶居住。这里是瑶族的祖地与发源地,按照瑶族人对千家峒的理解,可以认定这里是千家峒。为了与都庞岭千家峒圣地相区别,这里可以称为千家峒祖地,或早期千家峒。
4、广西瑶学会认定龙窖山为早期千家峒。2001年9月,广西瑶学会在临湘市召开了瑶族研究专题研讨会。10月,广西瑶学会发出了《龙窖山千家峒认定意见书》说:“千家峒是瑶族同胞传说居住过的理想家园,瑶族同胞和瑶族研究者都在矢志不渝地寻找千家峒的下落。”
“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深入调查,科学论证,认定龙窖山无论是从有关史籍记载内容,还是从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地名与遗俗,以及大量的瑶族先民的遗址等方面来看,都与瑶族文献《千家峒歌》和民间传说千家峒相吻合。”“确认龙窖山千家峒能与瑶族传说中的千家峒相印证,是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13)
“早期千家峒”,瑶族学者与领袖们在认定书中早就为龙窖山定位了。它不是元代的千家峒圣地,而是宋代甚至更早的千家峒祖地。“瑶人出世武昌府”,龙窖山就是瑶族出世的“武昌府”祖地。
七、早期千家峒与瑶族文献《过山榜》(14)
1、《过山榜》与免徭役。早期瑶族称“莫瑶”,为什么呢?相传盘瓠是瑶族的祖先,这个祖先曾对朝廷有功,朝廷发有官印文书,批准盘瓠后代瑶族免赋税免徭役。《隋书.地理下》载:莫瑶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过山榜》正是传说中的官印文书,它的主要内容是朝廷给瑶族人免税赋免徭役。围绕《过山榜》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历朝历代,瑶族人会拿出《过山榜》要求统治者免税免徭,而且都有一定效果。传说解放前瑶族拿《过山榜》找蒋介石,要求减免赋税。解放后江华瑶族代表向毛泽东赠《过山榜》,果然中央政府同意江华成立瑶族自治县,免税免徭。
2、《过山榜》宋代宋理宗颇发。瑶族有三大文献系统,《千家峒》、《过山榜》、《盘王大歌》。我们这里是早期千家峒,当然要重视《千家峒》文献系统。但是千家峒文献是元代中后期经过千家峒事件逃亡后的瑶族人写的,不太适合于龙窖山。龙窖山的瑶族活跃在宋代甚至于更早,宋代以后就逃亡到了湖南南部,所以《千家峒古本书》里讲的故事应该与龙窖山关系不大。《过山榜》又名《评皇券牒》,据权威学者们考证,它是宋代的作品。这与龙窖山瑶族的可能有关系,因为年代大体符合。《过山榜》上面写是宋代皇帝宋理宗签发的文件,签发地点在南京,这是对的,当时南宋的都城在南京。岳飞镇压湖南瑶民起义,正是宋理宗时期的事,这也是吻合的。
3、《过山榜》与《千家峒》地名比较。《过山榜》记载,盘护被封在南京会稽山,在浙江绍兴一带。盘护的十二个儿女,被皇帝封了十二姓,还被封王或封地,封的地方全国都有,浙江、江西为多。如藤州(山东),赣州((江西),瑞州(江西高安),饶州(江西),信州(江西上饶),韶州(广东韶阳),兖州(山东),虎州(广东惠阳)等。
龙窖山是湖北、江西、湖南三省交界之处,是洞庭湖、鄱阳湖与长江之间,《过山榜》以上这些地名与龙窖山都不远,长江流域的较多,但湖南、广西的较少。《千家峒古本书》的地名湖南、广西多,大都在都庞岭周边。如道县,灌阳,永明、恭城、江华,富川等。地名很集中,区域性的。江永是湖南、广西、广东三省交界之处,是在岭南都庞岭一带。从地名相比较,龙窖山与《过山榜》的关系超过《千家峒古本书》。
4、宋理宗与岳飞镇压杨幺起义。南宋时有名的杨幺起义军,其中有大量瑶族人。杨幺不少战将后来投降于岳飞,参加了抗金战争。也有许多杨幺的士兵在起义失败后躲进了龙窖山。这次起义发生在宋理宗时代,宋理宗是颁发《过山榜》的皇帝,这两件事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人大胆地假设,也许是杨幺起义让皇帝给予让步,签发了免除瑶族徭役的《过山榜》文书。也或许这个时期某人制作了《过山榜》文书,假冒皇帝的名义广泛宣传,并流传到瑶族中。
5、瑶族离开龙窖山可能与税徭有关。龙窖山的山瑶,本来是无赋税的。宋人范致明所撰《岳阳风土记》载:“龙窖山在县(临湘)东南,接鄂州崇阳县雷家洞、石门洞,山极深远。其间居民谓之鸟乡,语言侏离,以耕畲为业,非市盐茶,不入城邑,亦无贡赋,盖山徭人也。”吴六六可能开创了收瑶族赋税的制度。
内冲村吴氏祖先吴六六,是个奇特的人物。传说他是岳飞部下一位将军,曾参与镇压杨么起义。据当地《吴氏宗谱》记载,南宋理宗宝庆三年,他与兄长吴六二一起从平江县迁入龙窖山居住。朝廷任命吴六二为千户长,统制龙窖山的瑶族。吴六二死后,因儿子“庸弱”,由其弟吴六六继承千户长,统制瑶族。他治理瑶族的方法是以夷治夷,能服从千户长又能制服众瑶人者,任命为隘长。众隘长中最出色者,任命为整个瑶洞的洞长。它制定了瑶族纳税规定,瑶族按人丁每年每丁上交大米二升。明一统志记载,龙窑源村每年上交十六石人丁米税,这个定制就是从古瑶族人开始的(15)。这段家谱的记载,很可能无意透露了宋末瑶族集体逃离龙窖山的原因。瑶族因崇拜《过山榜》,相信自己祖先对朝廷有功,是无须向朝廷交税粮服徭役的。一个地区的朝廷命官强行向瑶族收税粮,瑶族只好一走了之。集体出走的时间大约是吴六六掌权时的宋末理宗时期。关于吴六六还有一个传说,他娶了一个瑶族女子,这样他的后代有了瑶族的血统。今天通城县内冲村的吴姓,有一些是瑶族,他们是吴六六后裔的一支。(16)
八、早期千家峒与瑶族文献《盘王大歌》(17)
1、内容与时代。《盘王大歌》是一部瑶族民间的诗歌总集。它鲜明地塑造了伏羲、刘王、盘王、唐王、竹王、暖王、鲁班、刘三、李广等人的形象。内容有神话、传说、族史与生产、生活、风俗、宗教等,号称瑶族的百科全书。 2014年11月11日,盘王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盘王大歌》产生于唐宋时期,比元代《千家峒》文献要早些。《千家峒》文献受了盘王大歌的影响。生活在龙窖山的瑶族,是唐宋时期,他们有可能接触到《盘王大歌》,他们的瑶歌也许收藏到《盘王大歌》。《盘王大歌》里有《千家峒歌》,值得我们特别重视。
2、千家峒歌.盘古开天又立地,又造江河又造田,
刘三歌曲慢些唱,先唱瑶人出世歌
瑶人出世武昌府,满目青山到处游,
龙头山上耕种好,老少乐业世无忧。 ……
祖先住在千家峒,四面高山团团圆;
峒中良田几万亩,山林茂密土地肥。
耕山种地五谷收,生活过得好富华;
瑶人住有千把家,歌堂不断真逍遥;
后来官家打进去,逼得纷纷四处逃;
辛巳年岁到道州,逢山过山又过河。
有的逃到广西地,有的跑到贵州北;
有的逃到交趾国,有的又去广东游。
《盘王大歌》中有另外一种版本:瑶人出处武昌府,漂流过海到千家。
3、武昌府与龙头山
“瑶人出世武昌府”,武昌府在古代范围比较广,包括今天的通城、崇阳、鄂州等地,部分龙窖山在武昌府管辖之下。以《盘王大歌》为根据,龙窖山就是瑶族出世的地方之一。龙头山据湖南李本高先生考证,因为“窖”的瑶音与“头”的汉音极其接近。因此龙头山就是龙窖山。虽然改了一个字,转了一个弯,但仍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盘王大歌与过山榜一样,地名是全国性的。有武昌府,龙头山,三江口,广南(云南文山),乌南(贵州),南安(福建);连州(广东),南京(浙江)闾山(锦山)阳州(扬州)。《盘王大歌.千家峒歌》唱道:“爱吃香茶进山林,爱吃细鱼三江口。”三江口这个地名在龙窖山可以找到,现在是临湘市龙源水库的大坝处,古时候是古微水与桃林河、新墙河交汇之处,所以叫“三江口。”
4、一些地名起源于瑶语。《盘王大歌。千家峒歌》唱道:“日头出早白石岭,千家峒头百样青”,“日头出早白石岭,半边着日斗边阳”。龙窖山中部有一白石岭,左右是莽莽山岭,鳜鱼港从山下流过,山前是一马平川的稻田和流水清清的龙源河。白石岭是东西村寨的分水岭,东有漆坡、朱楼坡、畲家山、古塘、梅池等村寨,西有宴家山、鲁家山、李家山、冯家坑、黄泥冲等村寨,所以有“日头出早白石岭,半边着日半边阳”之说。一些地名保持了瑶语。龙窖山有微水,微与汶一音之转,瑶语名水为“汶”,故“微水”乃是以瑶语命名。又龙源水库大坝下有地名“文白”。这是用汉语记瑶音,瑶语称“埠头”“码头”为“文白”。“文白”在三江口处,是当年瑶族使用的码头或埠头。(18)
总之,我们要在认识瑶族与千家峒、认识龙窖山千家峒运动的基础上,正视这一运动的成就与困境,给龙窖山恰当地定位于“早期千家峒“。都庞岭千家峒属于元代瑶族人逃离的千家峒圣地,龙窖山属于从古以来的千家峒祖地。这有一定民族学与地名学的依据。在唐宋的瑶族文献《过山榜》、《盘王大歌》中也能找到一些相关证据。
2001年,广西瑶学会在临湘市认定龙窖山是瑶族早期千家峒,但未得到市委市政府的认定。2014年,宫哲兵代表武汉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在通城县认定龙窖山是瑶族早期千家峒,得到通城县委县政府的进一步认定,中国新闻通讯社向全世界发布了这一信息(19)。2016年,临湘市委与市政府高度重视千家峒旅游,组织了全市三级干部会议,这些对于龙窖山的千家峒运动与旅游开发,是很大的正能量,相信一定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