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 族 发 源 圣 地 , 江 南 天 然 药 库
电话:15872841918
当前位置:首页 > 瑶乡发源 > 古瑶历史

寻根千家峒

发布日期:2021-08-06 06:41:57 来源:李庆福 点击量:1020


微信图片_20210709151833_看图王.jpg

千家峒是瑶族故地,瑶族的根,瑶族失落的家园。在几乎所有的“勉”系瑶族同胞中,都有千家峒的传说,而且从古到今延续不断。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这样极“左”的年代里,千家峒的故事和寻找“千家峒”的事件仍在流传和发生。小时候,我们这些瑶族后代,爷爷、奶奶、爸妈都经常给我们讲千家峒的故事:

千家峒住有一千多户人家,是一个美丽宜居的地方。峒的四周高山环绕,古木参天,山花烂漫。中间是平地,一条小河贯穿期间,两岸春天桃花盛开,夏秋天果实累累,炊烟袅袅。进出千家峒只有一个大洞口,一条小路从洞口沿小河往山里延伸 ……

直到现在,我妈还经常拿个放音机,听《盘王大歌》和《千家洞歌》:

                   盘古开天又立地,又造江河又造田,

                 刘三歌曲慢些唱,先唱瑶人出世歌。

  瑶人出世武昌府,满目青山到处游,

                 龙头山上耕种好,老少乐业世无忧。

                    ……

 

祖先住在千家峒,四面高山团团圆;

峒中良田几万亩,山林茂密土地肥。

耕山种地五谷收,生活过得好富华;

瑶人住有千把家,歌堂不断真逍遥;

后来官家打进去,逼得纷纷四处逃;

辛巳年岁到道州,逢山过山又过河。

    有的逃到广西地,有的跑到贵州北;

               有的逃到交趾国,有的又去广东游。               

歌中唱到的武昌府不是现在武汉市的武昌,应是鄂州市,龙头山即湘鄂交界的龙窖山,湖北境内又叫药姑山。一千多户瑶族同胞经鄂州来到龙头山定居,后官府侵入他们又从龙头山逃难经湖南临湘、云溪、岳阳乘船过洞庭湖向南经长沙、邵阳、零陵进入南岭聚居,一部分又经广西、广东、云南,过了一山又一山,进入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有一部分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漂洋过海去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成为一个世界性民族。目前全世界瑶族人口有360万,其中有60万在国外。

“千家峒”的传说除口头流传外,文字记载主要保存在各地瑶族同胞珍藏的《盘皇券牒》(也叫《过山榜》)及《盘王古歌》等瑶族文献中。如流传在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势江乡的《千家峒古本书》对此有比较完整的记载:

“从前我们祖先是在南京,江西省太和县人氏。住在青州石桂巷。太公李帛是狗王。平王与高王争天下,狗王帮助平王杀了高王。无处谢。想来就将二女匹配狗王为夫妻。过了二年身怀有孕,生下七子分七姓名人。来到千家峒居住。众人有了红喜好事到了村庄。锣响同抬,鼓响同凳,同袂田,同谷种,水同根源。千家峒言语说不尽。传千家峒的住宅,皆来龙石苟岭富龙落岭住千家。千家住在一个大塘面。共住七村。李人住村头,盘人住村中央,黄人住在大塘面。入了五层人,姜大初邑内有七曳石板桥。有个习冷源,有个百托源,有个牛栏源,有个龙东源,有个梓溪源。众人亲源头,木衫树无数平分。梓溪源口有一十八路险路。江水流去灌阳县。盆(盘)、俸(奉),何家住。邓、翟、唐、赵,蒋家报。盆(盘)、俸(奉)二姓去罗坪庙处马社。黄、唐二姓去祭胜会庙桑麻社,邓、翟二姓去祭客六庙安宁社,盆(盘)、黄、翟家水杉木坝。邓家俸(奉)姓水平流坝鹅胫大田禾三干六百把。南蛇大田三千六百把。出水田巴口三十六个。小田上官征粮米三十六担。何家收一十八担米。果然收重了。可惜一个好地方不知因何事。因为李仙姑、何宅妹两个伴姑下河养鸭,得见二个黄獭入了杉木坝,回来说出众人听,下河看过,寻上不见,寻下不见。说是两个妖怪入了杉木坝。众人放火烧了杉木坝。堰坝不起,旱死鱼(一)洞大田。自然三年无耕种,想来无路,众人出去告官。大人说要三块枧无皮,三十六个无须萝卜。回来说出众人听。想起不明不白。又到大德王八年三月十九日。李八葬他母亲,葬着石狗狮子岭子(于)子甲山,反叫道州太阳(爷)差兵来看,容六岭小招兵,扎大营,罗挥(?)庙齐心会大众。圣会庙仪会商量。立下合同。宫逼粮税,七十二计走为上计。……”

从这些记载和歌谣中可知,瑶族的祖先盘瓠,是一只龙犬。他帮助平王打败了高王,娶了平王的女儿三公主为妻。盘瓠一到晚上就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小伙子,与三公主生活得很幸福。评王将盘瓠封到桂林附近做官,盘瓠王不愿做官,与三公主来到一个四面是山,当中是小平原,只有一个石洞通往外界的地方生存,生下子女自相夫妻,繁衍后代,有盘、俸、邓、翟、唐、赵等十二姓。平王到这里看望女儿女婿。盘瓠为了款待岳父,亲自上山打猎,追赶一只山羊,不慎在追捕中落到桐木树叉中被夹死了。6个儿子和6个女儿随后赶到,杀死山羊,用羊皮做鼓面;砍倒桐树,用桐木做鼓身;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瑶族长鼓。跳长鼓舞时用手拍打鼓皮,其用意之一是替盘瓠报仇。盘瓠死后化为一个石狗,成为瑶族的图腾、保护神。盘瓠的子孙继承父业,继续辛勤地开垦这片土地,生息繁衍。几百年后,已有一千多户人家,称为千家峒。“千家峒里大洞田,三百牯牛犁一边。还有半边犁不到,牲猪马鹿里头眠。”“千家峒里好种田,种一年来吃三年”。一粒稻谷成熟后象花生米那么大,一年耕种几年也吃不完。千余户瑶民同生活,共耕种,过着独立自由富裕的生活。那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不需要交租、交税,没有官府,没有君王。千家峒象桃花源一样,是一个与外世隔绝的世界,是瑶族最主要的居地之一。这是当时瑶族人民幸福生活在千家峒的真实写照。后来才从千家峒出来才过着四海漂泊的生活。

越是迁徙漂泊的民族,越是怀念自己的故地,寻根便成为他们永恒的情结。近现代都先后发生了瑶族同胞返回千家峒的运动。据武汉大学宫哲兵教授介绍:1831年,湖南省江华县爆发了赵金龙领导的瑶民起义。队伍发展到一万多人,占领了湖南、广东、广西三省交界处的十多个县。这支武装队伍曾提出“打回千家峒”的口号,并有起义军战士唱的“千家峒歌”至今流传在宁远县瑶山之中。1941年,以广西大瑶山为中心的近十县瑶民,由于不满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和山主的压迫,掀起了向千家峒武装迁徙的运动。以金秀县萧成朝为首的领导人利用盘王信仰和道教形式鼓动群众,他派出一批骨干到各乡宣传:“瑶族出盘王了,他要我们都回祖先居住过的千家峒生活。”他们将瑶民按团、营、连、排、班的军队建制组织起来,集体寻回千家峒。1957年,广西恭城县、灌阳县瑶民在周生隆、周昌和两位乡长的领导下,选派几十名代表,外出寻找千家峒圣地。这件事被错定为反革命事件,两位乡长被判刑,直到80年代才平反。20世纪80年代,荔浦县瑶民赵德标继承爷爷、父亲的遗志,寻找千家峒,几次登上都庞岭顶峰韭菜岭,最后到湖南江永县大远乡(今千家峒瑶族乡)落户。所以“千家峒”故地,瑶族同胞内也传说不一。有的说千家峒在浙江会稽山一带,有的说在湖南洞庭湖一带,有的说在柳州的石碧洞,还有的说在广西灌阳,有的说在广东南海,还有的说在台湾附近的岛屿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而费孝通说:“瑶胞寻根千家峒,史实要待百家争”。

实际上,“峒”和“洞”字经常通用,就像现在的乡、镇一样是一种社会组织单位。从魏晋南北朝始,南方少数民族就按血缘关系以“洞”为单位,聚族而居,由“家族”族长担任首领。故有“新吴洞主”、“广兴六洞”、“五溪十八峒”、“千家峒”之称。而且南方的许多山地民族现在还保留这样的称呼,如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福利镇的白竹峒、务溪峒,湖南道县祥霖铺镇的田广洞,龙山县的拉西峒、榻克峒、热塞峒、水八峒、阿沙峒,贵州天柱县的邦峒、革峒等等,以峒命名的村寨不计其数。随着瑶族的迁徙,千家峒的遗址不断南移,最早应在洞庭湖一带,尔后移到南岭走廊,甚至再往南迁徙这都是有可能的。一个民族寻根的动力源自文化认同,对瑶族这样一个迁徙性山地民族来说,漂泊是为了更好地寻求幸福的生存空间。“千家峒”或许不只一处,但这并不妨碍瑶族人民对理想的追求,对幸福的向往。“千家峒”对他们而言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安慰,它代表着和谐幸福、富裕文明,隐喻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人类社会的最高追求。

 

溪人与瑶族

瑶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是在隋唐逐步形成的。在此之前,它的先民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生活在荆楚大地的溪人。溪人也就是溪族,是我国古代一个很有影响的少数民族。溪人乃奚仲后裔,出自于黄帝十二姓中的任姓,远古时期曾建以“奚”为名的诸侯国,《潜夫论·志氏姓》载:“夏之兴,有任奚为夏车正,以封于薛,后迁与邳。”《世本》亦载“奚仲既迁与邳,其后遂称奚氏。”经历了夏、商、周后,被齐国所灭。奚国的一些族人就流散到了南方,在现今的两湖一带与当地的濮、越、苗人等结合形成溪人,又建有“溪子国”,并以柘桑制作弓弩特别出色而闻名于世。《史记集解》引许慎的话说:“南方奚子蛮夷柘弩,皆善材。”《淮南子·俶真训》中云:“乌号三弓,溪子之弩,不能弦而射。”高诱注曰:“乌号,柘桑也;溪子,为弩所出国名也。或曰溪,蛮夷也,以柘桑为弩,因曰溪子之弩也。”“溪,野夷也。以柘桑为弩,一曰溪子国。”一直到秦汉、魏晋时期,溪子国仍是个强大的部落民族。《通考·四裔考》亦云:“居武陵者为五陵蛮溪………蛮所居深山重阻,人迹罕至焉。”《后汉书》卷一一一记载:“光武中兴,武陵蛮夷特盛。”他们曾于光武帝建武年间数度打败刘汉官军,攻破州城。刘秀被迫于建武二十五年(49年)派伏波将军马授率大军镇压。到了魏晋时期,住在武陵一带的“武陵蛮”仍活跃于洞庭湖一带。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出兵伐吴,特派侍中马良联络五溪蛮,请其出兵配合一起攻打孙吴。夷陵之战蜀汉大败。梁开平四年(910年),湘西武溪蛮的权势者彭成还被当时的楚王封为溪州刺史,以土官封建统治阶级为基础,形成一股势力,控制了湘西民族地区。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就是这溪族中的一员。

    陶侃,鄱阳人,后徙庐江郡浔阳,这正是溪人分布之地。陶侃少时捕鱼为业,虽出身低微,但凭借自己的努力官至晋国的大司马,都督八州诸军事,曾任荆、江二州的刺史,被封为长沙郡公。《晋书·陶侃传》说他“望非世族,俗异诸华(生活习俗不同于汉族)”。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篇》记载陶侃被部下庾亮、温峤等人称为“溪狗”,这虽是一种不很礼貌的称呼,但在溪族内却是一种爱称。就不足为怪。 郭沫若在《李白和杜甫》一书中也说:“陶侃本是东晋当时的少数民族溪族,晋成帝戚和三年(328年)他已70岁左右,位居征西大将军,并讨平了苏峻之难,建立了大功,然而同时的温峤却在背后称之为‘溪狗'。”陶渊明的祖父陶茂曾为武昌(今湖北鄂州市)太守,父亲陶逸也做过安城(今江西安福县东南)太守,陶渊明则出生在江西九江,先后任江州祭酒、彭泽县令等职务,这大体也反映出溪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活动范围。隋唐以后,溪族演变为现在的瑶族,当时叫莫徭,意为不交赋税的瑶族。《梁书·张缵传》卷三四载:湘州刺史张缵至州(今长沙),“州界零陵(陵零)、衡阳(今湘南)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因此向化。”《隋书·地理下》也记载:“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此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冬,大诗人杜甫客居岳州(今岳阳),写下了《岁晏行》一诗,其中“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罟凉,莫瑶射雁鸣桑弓”,即是对洞庭湖药姑山(龙窖山)一带瑶族先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北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载:“龙窖山在县(临湘)东南,接鄂州崇阳雷家洞、石门洞。山极深远。其间居民谓之鸟乡,语言侏离,以耕畲为业,非市盐茶,不入城市;邑亦无贡赋。盖山徭人也。”南宋马子严《岳阳志》:“龙窖山,在巴陵县北,山实峻极,上有雷洞、石门之洞。山瑶居之,自耕而食,自织而衣。”,说明宋代仍有山瑶居住在药姑山(龙窖山)。·乾隆《通城县志》载:“元代前,通城为汉瑶杂居地,后因战乱,瑶民渐入湖南。”

 

石屋、石庙与石器文化

2001年9月,中国(广西)瑶学会在临湘市召开了瑶族研究专题研讨会10月,中国(广西)瑶学会发出了《龙窖山千家峒认定意见书》说:“千家峒是瑶族同胞传说居住过的理想家园,瑶族同胞和瑶族研究者都在矢志不渝地寻找千家峒的下落”;“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深入调查,科学论证,认定龙窖山无论是从有关史籍记载内容,还是从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地名与遗俗,以及大量的瑶族先民的遗址等方面来看,都与瑶族文献《千家峒歌》和民间传说千家峒相吻合”;“确认龙窖山千家峒是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龙窖山处于湘鄂两省交界处,系幕阜山余脉,最高峰海拔1261米。横跨湖北省通城、崇阳、赤壁及湖南临湘四县市,群峰高耸,层峦叠翠,连绵200多平方公里。包括湖南临湘市龙源乡、文白乡、壁山乡与詹桥镇以及湖北通城县大坪乡地区。湖北通城称龙窖山为药姑山,明清时期,因当地李氏三姐妹采药救人的传说而改名药姑山。

药姑山境内有39道山溪、河港,其中最大的水道是流入洞庭湖的桃林河上游。桃林河古称微水,历代舆地之书皆称药姑山乃微水所出。在药姑山区境内的桃林河流域面积738.2平方公里,长49公里,名龙窖源。它以二源发端于药姑山马颈的烂船坡、猪圈沟,下泻100多米,在狗肉坑会合,经大缸坑、碓凼,过关山嘴,接纳老龙潭、青石街等从药姑山下来的数十条溪流,奔腾而下,闯三关,开九锁,汇集到马坳蓼荒洲,古称三江口,最后形成龙溪港、梅池港、马坳港水。两岸岭高壑深,山青水绿,百药丛生,四季花香。

瑶族先民在药姑山遗留下了丰富的石文化遗迹,我曾多次从临湘、通城进入药姑山调研。2015年3月2日,我的同事黎大有再次带领我们来到湖北通城县大坪乡辖地药姑山进行了实地考察。黎大有是湖北通城县大坪乡人,曾是我校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现挂职湖北利川市委常委、副市长。我们从武汉出发,经三小时车程后到达大坪乡。到乡政府请了两位当地干部李玉书、陈婉做向导。李玉书长期在太坪乡政府工作,现在已退居二线,是中国药姑山(龙窖山)瑶学学会顾问。他对药姑山周边村寨、一草一木都十分熟悉。从乡政府出发行车20多分钟就穿过了石门洞,来到横岭水库,看到半山腰一片石梯田,颇为壮观。李玉书介绍说这是瑶民耕种过的,原先看不到,后来一阵山火烧出才发现的。过横岭水库约半小时路程,我们来到了大风磅村半山腰。路不好走我们下车徒步上山进入瑶文化遗址。没走多远,我们看到山上到处是参天古树和石头垒成的房屋、梯田等,这些石文化足迹广泛分布在药姑山的崇山峻岭中,令人叹为观止。石屋、石梯田、石古井、石板路、石神台、石庙、石墓、石渠、石桥比比皆是,遗址上散落有损坏的石门、石缸、石磨和陶罐等生活用品。石器上青苔和古树的沧桑印证了瑶族历史的厚重与久远。

为什么瑶族愿意依山生存,与石做伴?贵州荔波县白裤瑶族的一个传说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瑶族先民原来也是居住在平地坝区的,是因为后来与汉民族、布依族出现争执,因而便请寨老择日去问岩神和山神。当问道大白岩时,瑶族寨老发问:“请问岩神,平地是瑶族居住还是汉族、布依族居住?”白岩回到:“是汉族和布依族的”。瑶族寨老不信,又对着一处山头问:“请问山神,山区是瑶族的,还是汉族、布依族的?”山神答道:“瑶族的”汉族、布依族寨老发问也得到同样的回答。瑶族人民憨厚老实,认为石神、山神都这样说了,那就顺应天意,世代居住在山里。形成了瑶族“好入山壑,不乐平旷”的民族个性。在大山怀抱中,瑶族先民采集狩猎,开山种地,充分利用石、树、竹等自然资源,修建了自己的石板路、石桥、石屋、竹引自来水等等。

 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八排瑶村寨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号称千年瑶寨,也保存有完整的石墓、石棺、石板道等遗迹,现在也还用竹筒引水。石棺是由几块薄石片拼成的棺体和装饰的图腾组成。都由青石打磨而成,有的石板上刻有奔马、云纹,有着鲜明楚文化的遗风,印证了瑶族先人从湖北、湖南南徙的历史渊源。广西南丹县、贵州荔波县白裤瑶族的村寨里,每家每户的门口都立有一种图腾石:两块中间都有洞的石头立在两边,中间再平铺一块石头,在两块石头之间用包着红纸的竹条连接起来,而逢年过节都要往洞眼里塞红纸或纸钱。其实这两个洞眼,表示的就是母性的生殖器。往洞眼里塞红纸或纸钱,是供奉母性之神,但求来日儿孙满堂,兴旺发达!把图腾石和母性崇拜合二为一。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河路口牛路村等平地瑶古村寨,房屋整体建筑已经受到汉民族的影响,但有一半的墙还是用石头砌成的,路还是用大石板铺成的。对于生活在大山里的瑶民来说,石头、石块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

 

狗头、狗洞与世外桃源

我们考察完瑶族文化遗址,从大风磅沿山溪徒步下山,满山翠竹,绿叶葱葱,正值山樱桃花怒放,香气袭人。从山上下来到内冲瑶族村,我采访了原村主任胡和保。据他介绍,内冲瑶族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1000余人,都姓胡,也是从江西搬来的。

   胡和保说:传说瑶族的祖先盘瓠由龙犬变成,因而瑶族人敬狗,不吃狗肉,以犬为图腾。内冲瑶族村的建筑富有民族特色,我们还能看到不少家庭大门右边都留有一个洞,这个洞叫狗洞,是留给狗晚上进出用的。有的家庭的屋檐上还刻有狗头,“文革”时破“四旧”不少被砸掉。有个专门祭祀祖先的石神台,用青石逐雕,长72公分,宽39公分,高34.5公分,重量逾120公斤。神台边沿刻有狗头图案,是犬图腾崇拜的痕迹。在现实生活中,狗是瑶族人民山中狩猎、看家护院的好伙伴

内冲村还建了瑶乡文化馆,它由土瓦房改张而成,室外设计为瑶族风格,分为前言、瑶乡发源、江南药库、红色故土、佛道圣地、人间仙境、社会关注、大山骄子、结束语等几个篇章。离开内冲瑶族村,我把用女书文字书写的“瑶族故地——千家峒”题词送给瑶乡文化馆做纪念。

从通城药姑山回到武汉,我一直在回味那山那景那情。瑶族千家峒总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空气中弥漫着和谐的气氛。你时常会看到可爱的老牛在山里品尝着绿油油的青草,美丽的蜻蜓时不时飞落在清澈的小溪旁,小道上偶尔会有孩童在嘻哈的玩耍等等,徜徉于青山碧水间的闲情逸致及世外桃源般的梦境给人一种与世无争的感觉。这样的生活氛围,是从古到今人们一直追求的和谐的环境。

我们再看广西恭城县三平川江周明统家藏的《过山榜》:“周朝三十七帝,统共八百七十三春,太平安乐。开元皇帝坐位乾坤二年间,大德皇乱分分。今有千家洞(峒),源出宝肖水,夫人来探,今有千家洞不许开,太文郎父差人来看过,生铁冶断源口路,不许儿孙乱开。”千家洞内“良繇(瑶)耕作,历来朴实。唐虞之敦厚,尚存尧舜之风,不以大业传家,而以大德传天下,敦厚遗流。后进隐居山林,散漫天下,处处有之。富贵不贪,甘心苦作……全无技巧,是功名不慕,倍赏辛苦,自食其力。”与世隔绝的千家峒存尧舜之风,朴实敦厚,德传天下,听不到干戈战马的打斗嘶叫声,只有小鸟欢跳、小狗欢叫、人民耕种劳作的欢乐声。

我们看完这段文字,不难发现,它就像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一样。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所记的实际上就是洞庭湖周边瑶族千家峒的实地实景,这不仅仅是一种巧合,也不是陶渊明凭空想象,妄加杜撰写出来的,只是经过诗人的文笔加工,文字更优美,环境更美好,千家峒成为更加富有吸引力的人间胜境。《太平广记》卷四九引《武陵记》云:“武陵中有秦避世人居之,寻永号曰‘桃花源’,故陶潜有《桃花源记》。”陈寅恪在《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一书中也说《桃花源记》里所说的“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的途径,这说明《桃花源记》“正是一篇溪族纪实文字。”而这里的溪族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生活在鄱阳湖和洞庭湖一代的瑶族先民。

 瑶族千家峒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除了风景优美外,从精神层面来说,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关系上,都有一种和谐的观念融入其中。千百年来,千家峒一直是瑶族人民追逐的理想居住地。特别是在当今提倡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千家峒不只是瑶族人民所眷念的精神家园,也是人类所追求的和谐理想社会的典范。

 

 



 

 

作者简介:李庆福,男,瑶族,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人,现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广西瑶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在线客服
联系

电话

15872841918

手机号

15872841918

邮箱

744983445@qq.com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