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在通城县内冲瑶族村,九楚十亿膏方生产项目签约仪式与非遗药姑山膏滋膏方制作技艺授牌仪式圆满举行。这标志着该县中医药产业跨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崭新阶段,同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了生动的实践篇章。此次活动以“传承非遗文化,共筑民族同心”为主线,通过产业赋能与文化传承的双重路径,推动各民族在中医药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非遗技艺荣耀授牌:千年智慧凝聚民族创新成果。药姑山膏方制作技艺被正式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这一技艺源自药姑山地区,融合了瑶、汉等多民族的传统医药智慧,以道地药材的精妙配伍和独特的熬制工艺而闻名遐迩。非遗授牌不仅是对其深厚历史价值的高度认可,更是对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充分肯定。
十亿项目盛大签约:产业引擎激活民族发展共同体。与此同时,签约的十亿膏方生产项目计划打造一个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中医药产业链,预计年产值可达10亿元,直接带动就业超过500人,助力通城巩固其“江南药库”的品牌地位。
文化盛宴精彩纷呈:多民族艺术交融共绘同心圆。活动议程中深度融入了民族文化元素,歌手钱六妹以一首充满土家族风情的民歌《幺妹住在十三寨》拉开了序幕,非遗瑶族“拍打舞”、瑶族竹竿舞等表演生动地展现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长桌宴上,各族代表共享瑶乡的特色美食,在欢声笑语中进一步增进了情感的联结。
中医药事业赋能民族团结。通城县将以此次项目签约和非遗授牌为契机,深化“中医药+民族团结”的发展模式。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通过强化中药产业链的合作和文化共兴的桥梁作用,持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强大的通城力量。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充分彰显了通城县以中医药产业为纽带,在促进民族经济共同繁荣、文化共生方面的创新实践。在中医药振兴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双重驱动下,通城正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书写着崭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