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 族 发 源 圣 地 , 江 南 天 然 药 库
电话:15872841918
当前位置:首页 > 瑶乡发源 > 古瑶历史

瑶人的故乡在通城

发布日期:2021-03-18 09:54:03 来源:秘书处 点击量:1042

冯金陵

 

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历史上受封建统治压迫最深,又被迫不断迁徙的民族。他们珍藏的“护身符”《评皇券牒》上“规定”:只能在偏僻的荒山野岭中谋生,过落后的原始生活。各种史籍都称他们“椎髻跣足,刀耕火种、采食猎毛、食尽一山又他徙”,被称为东方吉普赛人。

通城县西北有一座药姑山,古名龙窖山。过去人们常常发现山上有整齐规划的石砌梯田,高山上有石屋,山腰有石村,山冲有石寨,山涧有石桥。还有石墓葬、石神庙、石祭祀台等。自明代初年从江西大批迁来居住的人们,一直无法解释这是谁人所为。

2001年10月,中国广西族学会暨全国46位瑶学专家经过严格考证,结合地方史志资料,确认这里是瑶族早期先民的居住地——千家峒。

在瑶民代代相传的故事中,在“瑶史”《千家峒源流记》的歌词中,千家峒是瑶族传说中先民居住过的一个理想家园。据传,约有一千家瑶民居住在一个世外桃园的地方,曾在这里过着自由自在、与世无争、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受到民族压迫、瑶民被迫南迁,甚至飘洋过海到国外。但多个世纪以来,300多万海内外瑶胞不昔千辛万苦,踏遍青山,一直都在寻找梦中的千家峒。

u=2935604589,127145141&fm=26&gp=0.jpg

龙窖山,又名药姑山在通城西北方向,处通城、崇阳、赤壁和湖南临湘之间,系幕阜山余脉。坐标为东径113035-113047,北纬2902—29029,总面积近200平方公里。山体呈东西走向,由7尖、10岭、11座山组成。湘鄂两省分界山脊长约30公里。中心南至通城隽水镇25公里,东至崇阳天城镇35公里,北至赤壁市区35公里,西至湖南临湘市区60公里。主峰海拔1261.1米,次峰海拔891米,都在通城境内。山势如同把右手伸出向西北张开。山脊东北边属赤壁市,东边属崇阳县,南部属通城县,拇食指形成的弧形范围为湖南临湘市境。

历史上对龙窖山千家峒和瑶民活动都有记载,但我们都疏忽了。直到本世纪初,我们才忽然发现,龙窖山(药姑山)曾经是一个多么奇妙的世界。

清同治5年(1866)湖北省《通城县志》记述龙窖山为“岳州祖龙”:“箬姑山,东源图,北界临湘,一名龙窖山,上有龙潭、仙姑坛,旧传李氏女姊妹三人,衣箬修炼于此,坛址犹存,山顶云气常聚,晴明可望黄盖湖,为岳州祖龙。

《大清一统志》:“龙窖山,在临湘县东南……为邑镇山。”《清史稿》:“临湘,东:黄臬。西南:微落。东南:大云。又龙窖山,跨湖北通城、蒲圻诸县,微水所出,迤西迳土城,左纳马港,西南入巴陵。”

    1672年通城县康熙年县志裁:通城县“背隽水面银山,东连幕阜黄龙之奇,西挹衡岳洞庭之胜,玄鸟黄鹤拱于前,铁束龙窖枕于后,诚胜境也”,“龙窖山,县北30里,有巨壑,云气常聚”。

   1866年通城同治年县志引旧志讲的是:“临湘东过楚门界,断峰山、白石仑、白云山、药姑尖、箭杆山,总名龙窖山”。该县志还记述:“箬姑山,又名龙窖山”。

北宋·徵宗(1101-1125)时期范致明所写的《岳阳风士记》:龙窖山在县(临湘)东南,接鄂州崇阳县,雷家洞,石门洞(通城地),山极深远,其间居民谓之鸟乡,语言侏离,以耕畲为业,非市盐茶不入城市邑,亦无贡赋,盖山徭人也”。宋·马子严撰写的《岳阳甲志》也有类似叙述。

清·康熙《通城县志》载:“宋高宗绍兴初,杨幺倡乱,勾诱衡、宝、永、郴山瑶,姿肆虏掠。迨岳忠武平杨么,而山瑶残孽窜伏大山密箐通城地界相连之龙窖山,尤为窟穴。理宗宝庆间,瑶种渐蕃,遇歉出掠,遂设千户长驻通。元降为百户,至明缺裁。”

·同治《通城县志》载:“元失其驭,四海鼎沸,苗兵往来、屯驻。”1985年《通城县志》引旧志载:“元至正9年,即1349年,瑶民起义,往来屯驻本县。县民避战祸,大部逃徙。元至正26年(1366年),时局渐稳,逃徙者返归,赣民大量迁入。”

·乾隆《通城县志》载:“元代前,通城为汉瑶杂居地,后因战乱,瑶民渐入湖南。”

这些史料记载有力地证明:通城曾是瑶族先民居住过的地方,龙窖山(药姑山)就是瑶族先民居住过的理想家园——千家峒。

瑶人在祖辈流传的歌谣里唱道:“自从盘古开天地,千家峒里是故乡”。千家峒,瑶人心中的一块圣地。

瑶民是以狗为图腾,不吃狗肉,这里面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

高辛王当朝的时候,皇后娘娘患了耳病,三年后从耳朵里挑出一条蚕子的金虫,耳病随之好了。皇后把这条虫装在瓠离里,用盘子盖着,虫忽然变成一只狗,五色斑烂,毫光闪闪,皇后为龙狗取名叫“盘瓠”。

有一年,房王作乱,高辛王说:“若有人能斩房王的头来进献,愿把公主嫁给他。”一天夜晚,失踪了几天的盘瓠突然衔着房王的头跑了回来。高辛王万分高兴,命人以肉酱犒劳盘瓠。盘瓠只闻了一下便走到屋角里睡下,一睡就是三天。高辛王问盘瓠:“你是不是想娶公主为妻?可是狗不能和人结婚呀。”龙狗顿时口吐人言:“你只要将我放在金钟里面七天七夜,我就可以变成人。”高辛王照他说的做了。到了第六天,多情的公主怕他饿死,悄悄打开金钟一看,盘瓠全身变成了人,只剩一个狗头还没来得及变,从此再也变不了了。于是盘瓠和戴着狗头帽的公主在皇宫里结了婚。

婚后,盘瓠携妻跑到很远的南山,住在人迹不到的深山岩洞中,生下三子一女,分别是我国瑶、苗、黎族的祖先。

瑶民还有一首歌谣《十二姓瑶人游天下》,唱道:“瑶人出世武昌府,满目春色四处游,龙头山上耕种好,老少乐业世无忧。”据湖南省临湘市刘炎祖先生考证:歌词中的龙头山就是龙窖山,“头”是汉人学者据瑶胞口头传唱记录时的误笔,因为“窖”的瑶音与“头”的汉音极其接近。千家峒就在龙窖山。而且龙窖山上还存在大量的瑶族石文化特征。

查《辞海》载武昌府如下:元大德五年(1301年)改鄂州路为武昌路。治所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辖境相当今湖北洪湖县以东的长江以南,鄂城、咸宁、通城以西地区。明初改为府,辖境扩大至今黄石、阳新、通山、大冶等市、县地。瑶人自唱:“出世武昌府”,这就间接证明瑶族离开龙窖山千家峒的时间应为元末明初。

龙窖山自然风光绮丽,生态环境良好,瑶族遗迹众多,处处都是游客值得驻足的地方。

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四大资源优势,即茂林修竹、清泉碧水、云雾山茶和天然药库。过去,她们“养在深闺人未识”, 龙窖山区交通、通讯逐步发展,诸多历史遗址和自然景点被发现,逐步展示到游人面前。

龙窖山千家峒山水秀丽,天工造化,千姿百态,富有诗情历意。独烛锋刃刺青天,五马奔槽震山川;溪流淙淙香山坪,雷劈刀削掀飞泉。向天狮、老龙潭、倒挂金钟、猫儿洗脸;九曲岭,丫吉山,仙人对奕桂竹源;还有石凉寺、寒婆寨、双龙戏珠花园等。聚山川之灵秀,汇吴楚之风韵,是一幅天然画图。自然景观栩栩如生,人文景点星罗棋布。有花墩桥中国工农红军集结遗址、国共合作谈判纪念塔、割耳坡红军烈士纪念碑、地下长城——横岭隧洞、高峡平湖——横岭水库、梯级水力发电站、花果园天池、南竹沟药园、药姑山林场等。

优美的环境陶冶人,丰富的物产留住人。瑶族人自古在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的龙窖山,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感到非常的幸福。但是,由于民族压迫和剥削,被迫又去寻找新的栖息地,却未找到类似的地方。瑶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对千家峒的怀念只能一代传一代,漫漫地不知在何方,这也许是他们一直寻找龙窖山——千家峒的原因。龙窖山的美是融原始自然风貌、人类智慧、历史沧桑的美。她像块璞玉,隐在深山中。

眼前曾是一个民族的热血家园,而今人去山空,草萋林茂,怎不叫人神思千古,洒泪而歌。


在线客服
联系

电话

15872841918

手机号

15872841918

邮箱

744983445@qq.com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