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 族 发 源 圣 地 , 江 南 天 然 药 库
电话:15872841918
当前位置:首页 > 瑶乡发源 > 古瑶历史

药姑山山名考辨

发布日期:2021-03-18 10:34:13 来源: 点击量:806

药姑山,古称龙窖山,又称箬姑山,地跨湖北通城、崇阳、赤壁和湖南临湘两省四县市,主峰大药姑山海拔1261米,面积200多平方公里。自2001年中国(广西)瑶学会发布的《龙窖山千家峒认定意见书》确认龙窖山(药姑山)千家峒是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后,这座戚戚无名的山开始为世人所知,古代瑶民用片石砌成的梯地及石屋、石庙、石洞、石桥、石墓遗址被广泛发现,这些遗址在山腰、山坡、山沟随处可见。本文试图对龙窖山、箬姑山和药姑山三个山名演变的历史脉络作一些探究,弄清楚这几个名称的起源、演变时间及其原因,以期为药姑山的建设开发提供参考。

43d7c42b55874af983385e2fc951dd58.jpg

一、关于龙窖山名称的探究

最早关于龙窖山名称的记载来自北宋范致明(?-1119年)所著的《岳阳风土记》,《岳阳风土记》载:“龙窖山在县(临湘)东南,接鄂州崇阳雷家洞、石门洞,山极深远。”范致明是北宋末年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福建建安人,元符年间中进士第二名,元符是宋哲宗赵煦的年号(1098-1100年)。那么《岳阳风土记》写作的具体时间是哪一年呢?何林福在《范致明〈岳阳风土记〉的成书、内容与价值》(《云梦学刊》2015年第1期)一文认为“作于监岳阳酒税时,当在编管蕲州之后,迁显谟阁待制之前”, 范致明是在崇宁三年(1104年)四月由侍御史降监岳州酒税,政和元年(1111年)坐阿张商英,编管蕲州,政和六年(1116年)迁显谟阁待制。

由此推算,《岳阳风土记》一书应作于1104年至1111年间,刊印于1111年至1116年间,也就是说,龙窖山这一名称最早在1104年以前的北宋就存在了。此后这一名称历经南宋、元、明,一直延续到清中期。南宋马子严(1175年中进士,生卒年不详)在《岳阳志》记载:“龙窖山,在巴陵县北,山实峻极,上有雷洞、石门之洞。”(《岳阳志》已佚,引文见成于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刊刻的王象之《舆地纪胜》)。

 明代李贤天顺二年(1458年)撰修的《大明一统志》载:“龙窖山,在临湘县东南100里,跨临湘、通城、崇阳、蒲圻四县境,上有龙湫,因名。又有雷洞,洞有石门。”明代弘治(1488-1505年)《岳州府志》所载相同:“龙窖山,在县东100里,跨临湘、通城、崇阳、蒲圻四县境,上有龙湫,因名。又有雷洞,洞有石门。”明代隆庆(1567-1572年)《岳州府志》载:“龙窖山,县东100里,跨临湘、通城、崇阳、蒲圻四县,上有龙湫、雷洞、石门。”清康熙13年(1674年)撰修的《通城县志》卷二形胜记“背隽水面银山,东连幕阜黄龙之奇,西挹衡岳洞庭之胜,玄鸟黄鹤拱于前,铁束龙窖枕于后,诚胜境也”, 卷二山川载:“龙窖山,县北三十里,有巨壑,云气常聚。”

清初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1631-1692年)《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六湖广二通城载:“县东南(应为北)三十里又有龙窖山,深谷巨壑,云气翁郁。”湖广二崇阳载:“大集山,县北五里,自通城县龙窖山发脉”。清嘉庆《大清一统志》(书始于嘉庆十六年即1811年,成于道光二十二年即1842年,所用资料以嘉庆二十五年即1820年为断)载“龙窖山,在临湘县东南,舆地纪胜引岳阳志云,其山峻深极,上有雷洞、石门洞,山瑶居之,府志在县东南百里,为邑镇山,跨通城、崇阳、蒲圻三县界,上有龙湫。”从以上历史文献记载看,至少在1820年以前,山的正式名称一直为龙窖山无疑,且至少从北宋以来一直未变。

关于龙窖山这一名称的由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的是有一年大旱,仙姑感动了黑龙,黑龙违反天规降雨人间,后天帝下令捉拿黑龙,黑龙于是躲藏于山中的七七四十九个洞窖,后来还是被捉镇于今老龙潭。这个传说中至少有两个要素与山名的来源有关,一是老龙潭,上文引述的文献中皆有“上有龙湫”的记载,湫即水潭也,龙窖山由于地势险峻,落差大,山间形成众多瀑布水潭,其中最有名的今称老龙潭,也就是众多文献中所载的“龙湫”,山上有“龙湫”,山名中含有“龙”字也就很自然了。二是窖,龙窖山本为瑶人所居,瑶人有挖窖藏物的习惯,至今山下居民仍爱在窖中收藏红薯为种,在笔者小时候尤为常见。可见,山名龙窖,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文原因。

二、关于箬姑山名称的探究

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药姑山还曾叫做箬姑山,即使知道有箬姑山这个名称的人也认为箬姑山只是药姑山的别名,之所以有这个别名,是因为在通城话里,“箬”“药”二字读音相近,其实不然。箬姑山作为山名曾存在过相当长的时间,直到现在山下居民仍多称为箬姑山。我老家就在山下,小时候还上山砍过柴,我的父母说的都是“箬姑山”或“箬姑大山”而非药姑山。其实在通城话里,“箬”“药”二字虽然音相近,但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箬”的繁体字是“篛”,在通城话里读作“弱”,“箬”即箬竹,其叶子叫箬叶,也就是我们包粽子用的叶子,小时候我家包粽子用的叶子就是采自箬姑山,基本上是父亲或者兄长上箬姑山砍柴时采回来的,山上的箬叶到处可见。通城人把竹笋的笋壳也叫“箬壳”,“箬壳”风干后可作绳子用,今天人们在集市上仍可看到用它捆扎的蔬菜。我听说以前老百姓还有在下雨下雪天把“箬壳”绑在脚上临时当鞋用的,因为“箬壳”防水还能护脚保暖,可避免雨雪把穷人仅有的布鞋弄脏。“箬壳”还有一个用途,就是做成纺线用的线团芯子,我的祖母纺线用的就是撕成一小片的“箬壳”。箬叶除了用作包粽子的材料这一重要用途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就是做成“箬笠”,也就是人们说的斗笠,这和龙窖山更名为箬姑山有重大关系,下文再详述。那么箬姑山这个名称到底是不是单独存在过?答案是肯定的。清同治6年(1867年)《通城县志》载:“箬姑山,东源图,北界临湘,一名龙窖山,上有龙潭、仙姑坛,旧传李氏女姊妹三人,衣箬修炼于此,坛址犹存,山顶云气常聚,晴明可望黄盖湖,为岳州祖龙。”可见到了清同治年间,人们虽然知道山以前叫龙窖山,但当时人们已普遍改叫箬姑山了。在同一县志卷二形势中记:“秀水前回,隽溪后绕,雷峰相师垣缭于西南,黄龙箬姑障环于东北,中展平畴,绣壤交错,高瞻俯眺,恍若图画”。这一描述和清康熙13年(1674年)撰修的《通城县志》卷二形胜记“铁束龙窖枕于后”比较,龙窖山已更名为箬姑山了。另卷三山川载:“白云山,东源图,在箬姑山南,与箬姑接连,突兀险峻,山顶有唐建古寺”,古寺即今白云观。卷二十古迹中载:“大箬姑尖山顶有三石仙人,云起夕,必有雨,西连小箬姑尖。”从以上记载看,当时众多山峰中有两座以“箬姑”命名,一座叫“大箬姑尖”,另一座叫“小箬姑尖”,但人们也已开始把整座山叫做箬姑山了,尽管当时龙窖山这一名称还在使用。在卷三山川中还有一段记载可以印证这一点:“东过楚门界,为断峰山,白石仑,白云山,箬姑尖,箭杆山,总名龙窖山(旧志)”。县志特别注明,这是旧志中的说法,那么“旧志”是指的那一年的“旧志”呢?同治六年前通城共修过七次县志,清康熙13年(1647年)修的《通城县志》属第五次,而该志中记载的名称为“龙窖山”,而且记载简略,那么旧志就只有可能是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由举人吴开澄自费编修的《通城县志》或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由举人郭珊屏主修的《通城县志》了。清同治六年(1867年)修新志时山的名称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清同治五年(1866年)撰修的《崇阳县志》卷二山川中也有重要记载:“北起箬姑山,位崇之西,崇承其足,隽水西北岸山皆箬姑来。”“箬姑山,西八十里,跨三县界,北临湘,南通城,东麓入崇。”又有载“龙窖山,西七十里,五华山来,界临湘,土人呼雷师岭,北麓有桃花坳,桃花湾水出桂口。”还有一个重要的记载来自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撰修的《蒲圻县志》,虽然县志中没有关于(龙窖山)箬姑山的记载,但在卷四合县总图中清楚标明有“箬姑山”。另外在同治五年(1866年)的《蒲圻县志》地图中也标明有“箬姑山”。从以上文献中,我们大概可以还原龙窖山更名为箬姑山的历史脉络,“箬姑山”的名称起于民间,在清中期即已出现,最早只是众多山峰中最高最有名的一座,叫做“大箬姑尖”,另有“小箬姑尖”, 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前正式的名称还是龙窖山,大概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前后,到了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间人们已开始把整座山称为“箬姑山”了,这一名称在湖北三县境内官方一直保留到清末民初,在民间则至今存在。

那么,龙窖山为什么会更名为箬姑山呢?这当然和另一个美丽的传说密切相关,关于这一传说并非只存在于民间,文献上也多有记载,其真实性应该说是非常可靠的。清同治六年(1867年)《通城县志》载:“仙姑坛,旧传李氏女姊妹三人,衣箬修炼于此,坛址犹存。”清同治十一年《临湘县志》卷一十五拾遗志记载更详细:“山顶有石三片,方广丈余。相传李氏三女采药飞升,曾于此石作蒲团,土人至今呼为三仙迹。”清末临湘诗人周梓材《游药姑山》诗云:“谁家姊妹采崔巍,石化峰头冷翠微。料得药姑无别药,寄郎多半是当归。”根据以上记载,我们大概可以还原故事的事实,即在清中期(嘉庆道光年间)有三位李姓姐妹来到龙窖山,她们过着清苦的生活,穿戴着箬叶做成的斗笠甚至衣服,边修道(可能在白云观做道姑,前述引文讲过,白云山在箬姑山南,与箬姑接连),边采药为百姓治病,赢得了山民的爱戴和敬佩,为了纪念她们,就称她们为“仙姑”,或因其衣箬称为“箬姑”,她们修炼的遗址就叫“仙姑坛”(即今“三仙坦”),她们居住过的两座山峰就叫“大箬姑尖”和“小箬姑尖”,后来演变为“箬姑山”,民间开始为了把大山与这两座山峰相区分,就把大山叫做“箬姑大山”,后来干脆就叫“箬姑山”了。


三、关于药姑山名称的探究

药姑山现在已成了大山的通用名,但令人奇怪的是,编撰于清中晚期的《通城县志》、《崇阳县志》和《蒲圻县志》中,皆无药姑山这一名称,全部都称为箬姑山,而在同时期编撰的《临湘县志》却只记为药姑山,而不见箬姑山,这是怎么回事呢?弄清楚其中的原因,就可以揭秘药姑山这一名称的起源。经过研究,笔者认为,药姑山这一名称其实最早起源于临湘。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临湘县志》卷二方舆志中载:“药姑山,距县百二十里,跨湖北崇阳、蒲圻、通城数县,境最高峻,云幕其巅则雨,中产百药。”“小药姑山,距大药姑山十余里,烟霏雾结,晴日不消,有白果树二株如华盖,前代有白果庵,遗址尚存。”在卷三疆域中也有一模一样的记载。龙窖山在卷二方舆志也有记载:“龙窖山,距县百二十里,极峻,上有龙湫、石门洞、雷家洞,产茶,右为通衢,近筑碉堡其上。”在卷首舆图中,清楚标明有“龙窖山、小药姑山”,在“县中经巴陵新墙河入洞庭湖诸水图”中,则标明有“龙源、龙窖、大药姑、小药姑”等名称。

从以上记载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事实:即到了同治十一年(1872年),临湘已把跨崇阳、蒲圻、通城数县(含临湘)的整座山叫做药姑山了,而不再叫龙窖山,但龙窖山这个名称仍在,只是和以前比,范围已大大缩小,这和清同治五年(1866年)《崇阳县志》卷二山川中 “箬姑山,西八十里,跨三县界,北临湘,南通城,东麓入崇。”及“龙窖山,西七十里,五华山来,界临湘。”可以互相印证,药姑山为三县界山,而龙窖山只是崇阳和临湘的界山了,也就是说,此时的龙窖山位于药姑山之北,从“右为通衢”这一记载看,当时的龙窖山应在今朱楼坡一带,因为朱楼坡在当时为山中交通重镇,同治年间龙窖山已由以前整座大山的称呼慢慢演变成山峰的名称了,再后来,随着药姑山名气的越来越大,叫药姑山的人越来越多,龙窖山作为山名也就被人们遗忘了。不过龙窖这个名称还被部分保留下来,如今临湘境内山中有居民的地方还叫“龙窖源”,药姑山下的通城人也知道“龙窖源”。清末湖湘名士临湘人吴獬先生有《夜宿龙窖源》诗一首:“昨夜龙源宿,村中别有天。雨舂晴晒谷,昼纺夜弹棉。寒向蔸儿火,闲抽叶子烟。姜盐茶一罐,即此是神仙。”此诗以写实的手法,白话入诗,写到了吴獬秋冬之季夜宿龙窖源的所见所感。

另一事实是众多山峰中有两座叫药姑山,一为大药姑山,一为小药姑山,这和《通城县志》中记载的“大箬姑尖”和“小箬姑尖”是对应的。这也可以说明药姑山这一名称是由山峰慢慢演变成整座山的名称,而龙窖山则相反,由整座大山的名称演变成了一座山峰的名称,以至于最后随着朱楼坡这一山中交通中心的衰落而被人们遗忘。根据以上资料,我们完全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箬姑山这一名称最早起源于通城,其原因是因为李氏三姐妹的故事,起源的时间大约在清嘉庆道光年间,不晚于道光十六年,即1836年,随后这一名称和故事向崇阳、蒲圻传播并被人们接受。与此同时也向临湘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因为“箬”“药”二字近音,加之当时流传甚广的仙姑采药故事和山上产百药的事实,临湘从一开始就改称药姑山。

关于药姑山盛产药材的记载,清代编撰的《通城县志》中并无明确记载,但在同时期的《崇阳县志》和《临湘县志》则有明确记载,清同治五年(1866年)《崇阳县志》卷二中载:“(箬姑山)连峰障天,上产百药,绝顶可眺洞庭,邑西山之最高者。”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临湘县志》卷二方舆志中载:“(药姑山)境最高峻,云幕其巅则雨,中产百药。”志中还载有李氏三女采药故事。正是由于“箬”“药”二字近音,加之山中盛产药材,随着两省四地边民交往的密切,人们更乐于接受药姑山这一名称,于是人们就以讹传讹(甚至至今有人写成“岳姑山”,也是因“岳”与“箬”、“药”近音,这也是一个证明),两省四地的边民就统一改称为药姑山了。这一民间叫法最后在民国时期被湖北境内三地官方也确认了,在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绘制的《湖北省通城县县乡区域略图》中,已分别标明有大药姑山和小药姑山,大药姑山在两省四地交界处,小药姑山在通城临湘交界处。蒲圻则干脆称之为“药姑大山”,在1952年的《蒲圻县政区图》中,两省四地交界处标明为药姑大山。

根据以上探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北宋直至清中期,山名一直叫龙窖山,到了清嘉庆道光年间李氏三姐妹来到龙窖山后,通城就开始把她们居住的山峰叫做箬姑山,并逐步演变成整座大山的名称,这一称呼很快传播到了崇阳、蒲圻,但在传播到临湘的过程中却变成了药姑山,这一时间为清同治年间,到了清末民初,在两省四地人们的交往过程中,逐步统一为药姑山,直到今天。

四、余论

根据以上结论,笔者认为现在我们应统一认识,在各种资料及宣传中,山名应统一称为药姑山(古名龙窖山、又叫箬姑山)。现实中还有一些不正确的叫法和写法应纠正,如“岳姑”甚至“岳菇”,还有“岳姑林场”、“岳姑村”。目前,位于临湘境内的部分已被列为湖南省级风景名胜区,千家峒瑶族堆石墓群已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临湘龙窖山风景名胜区旅游风生水起。通城财力有限,起步相对较晚,可以“先保护、后开发”、“统筹规划、逐步开发”。通城境内部分已成为湖北省级自然保护区,正在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冲瑶族村进入湖北省少数民族村寨保护开发名单,通城也荣获“湖北瑶文化之乡”,并已成立药姑山风景旅游区管委会。

鉴于临湘已树立“龙窖山风景名胜区”牌坊,主打龙窖山牌,通城宜主打药姑山牌,一是避免与临湘同质化,二是药姑这一故事发生于通城境内,其遗址也在通城境内,通城应借力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创建,建立“药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牌坊标志。当务之急是建成能满足未来需求的山间公路(现有公路过窄,好多地方还没公路),早日恢复公路沿线特色植被(如栽种樱花、桃花、李花、梨花、杜鹃等花木,最好能成片成景,栽种楠竹及其它树种,清除疯长的东茅,既能绿化又利于防火),把山中众多景点(如鸦雀山、桂竹源、大风磅、老龙潭、三仙坦、白云观、楠竹沟、横岭隧道、横岭水库、内冲瑶族村)连成一线,以内冲瑶族村为中心形成一日游线路(为减少投资,更好的保护原生态,可将桂竹源至三仙坦至白云观三地以步道相连,游客可以徒步旅行方式游览,符合现代健康旅游的新要求)。鸦雀山、桂竹源以现有的古树和良好的植被突出“绿色”,着重开发避暑休闲;大风磅、三仙坦以古堆石遗址突出“古色”,着重开发访古探秘;白云观虽属唐代即已存在的古寺,但目前既简陋又不显古朴,宜新建具规模的道观,形成周边地区最大的道教中心,突出“宗色”着重从事宗教活动和修身养生;楠竹沟修复红军医院原貌,桂竹源修复“湘鄂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并建立纪念碑,突出“红色”,着重革命传统教育;老龙潭以天然瀑布深潭突出“原色”,着重原始探险;内冲以瑶族村为依托突出“特色”,着重展示瑶族文化并建成旅游集散中心。

“药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虽然目前的旅游条件较差,但却具体明显的后发优势,只要高标准的做好整体规划,突出自然生态特色,结合现代户外运动需求,持之以恒的做下去,一定可以成为名山的后起之秀。

作者:吴四明


在线客服
联系

电话

15872841918

手机号

15872841918

邮箱

744983445@qq.com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