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 族 发 源 圣 地 , 江 南 天 然 药 库
电话:19007155166
当前位置:首页 > 瑶乡发源 > 古瑶历史

龙窖山地区古瑶遗址鎏金银冠及金银器考析

发布日期:2021-09-01 09:10:13 来源:冯俊 点击量:525

 摘要:湖北省通城县石南镇发现了一窖藏的鎏金银器,其中有精美的龙凤鎏金女冠一套,为什么银冠能再次在通城发现呢?因为龙窑山的确是瑶族祖居住地的缘故了。中国民协正式命名咸宁市为“中国古瑶文化之乡”,通城县为“中国古瑶文化传承展示基地”。 

  关健词:新发现鎏金男女银冠    通城是龙窖山的核心地区  多次出土瑶族金银器及陶狗等   

  龙窖山地区的古瑶文化,不但遗留下了漫山遍野的垒石文明、和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拍打舞为代表的古瑶遗民遗留下来的民俗民风。而且遗留下了不少古瑶精美的银饰,因为瑶族人象吉普赛人一样到处迁移,将全部家产打造成金银饰佩戴身上,可随时迁移。

 

  2007年6月,湖北省通城县石南镇发现了一窖藏的鎏金银器,其中有精美的龙凤鎏金银女冠一套,冠顶有凤凰图案,左右龙钗一对,左右凤钗一对,及凤图银片步摇等大小二十余件组成。鎏金银龙簪男冠一套。〔见图一〕及牡丹花鎏金银碗一只,重37.87克。〔见图二〕还有典型瑶族人佩戴的一件十几节环型银手圈可惜及时未收集到。

微信图片_20210901091439_看图王.jpg      

  无独有偶,47年前的1970年,通城县马港镇平湖村百丈潭修建水库时,曾出土了一套鎏金银龙凤女冠,因当时通城没有博物馆,上交到了上级"咸宁博物馆",展品标签上注明了,出土地:通城县马港,年代:元代。至今在该馆作为古瑶镇馆之宝展出。经专家考证:是瑶族早期银饰,此银饰庄重华丽,工艺精汁细,实属罕见。应是瑶族上层妇女所配戴。现存咸宁市博物馆。(详见长江出版《古瑶文化遗存实录》第16页)〔见图三〕

微信图片_20210901091444.jpg

  11月 29日,我特将该冠拿到咸宁市博物馆,经袁馆长仔细同该馆女冠对比,冠顶前面的牡丹图一摸一样,但凤凰等图案比该馆的蝴蝶图案更精美,可能等级更高。但该馆银冠已氧化发黑,这两件鎏金银冠却未严重氧化如新,因石南是沙质土没有浸蚀保存较完好之故。这两件虽因年代远久,有压迫变型裂缝,但瑕不掩玉,为保持原样暂未修复。早在八十年代也是石南曾出土过一批宋代的“崇宁通宝”古币,虽已近千年,但就象昨天刚制出来的一样,品相完美如新,令人惊叹!但同样通城麦市镇出土的古币,大多腐蚀锈烂,字体多数不清楚了,是因石南是沙质土而麦市是酸性泥土易腐的缘因。  

  2007年 9月 19日,陕西“华山论鉴”节目组来之武汉鉴宝时,我又特将鎏金银男冠带去,经首都博物馆馆长,《收藏家》杂志副社长,央视鉴宝专家邓丁三鉴定,说是典型少数民族瑶族的佩冠,不是我们汉族人佩戴的,手工制作非常精美。他走遍全国鉴宝,也从未见到过这样的男冠,认为是无价之宝。我也在百度搜索了汉族历代银冠,没有发现这同样的男冠。所以这可能是目前国内外首次发现的古瑶鎏金银男冠,以后将有待进一步考证。〔见图四〕

微信图片_20210901091426_看图王.jpg

  这顶鎏金银龙凤女冠的新发现,是咸宁博物馆后的第二件了。那件并且也是在通城境内马港发现的,为什么这两件古瑶女冠都在弹丸之地的通城境内发现呢?这是因龙窖山地区古瑶通城是核心地位的缘故吧!就象通城因是八百壮土的主要故乡,在全国已发现的四枚八百壮士珍贵文物一一谢团长纪念像中,通城就发现了三枚一样罢!  

   据百度搜索,湖南华容县19 87年8月曾出土了窖藏一级文物四件元代代表性的金银饰,其中元代的八方头鎏金银簪与这次通城发现女冠其中的鎏金银簪工艺完全一样的,被列为一级文物,可见其珍贵程度。据考这种工艺是元代的独特工艺,以后就失传了。〔见图五〕

微信图片_20210901091455.jpg

   我经调查了解后发现,离马港镇百丈潭上面不远的高峰村,前三年时,有两个十多岁的中学生,在高峰港下摸鱼时,摸到了两件元代八方头的鎏金银钗,便价卖给了县城的"胡记金店"了,金店的胡银匠随后几千元卖到了武汉去了。这说明类似元代银钗在通城是多次发现的了。    

微信图片_20210901091514_看图王.jpg

  还有与这次同时发现的鎏金银碗,据多方证实,早两年崇阳石城镇也发现过一只,后被长沙古玩店的张先生买走了,并卖了高价。再早上十年前,通城大柱村也一次出土了十只银碗,上均有精美的纹饰,有八只被买走了,当地至今还留有两只不卖。 

   80 年代时,北港镇南港村几个小学生,在石缝里发现了16件窖藏的银饰,现藏通城县博物馆,县文联主席刘亚敏曾写文和拍照片登在2002年1月4日的《中国文物报》“发现”栏目上。2016年底我与瑶学会冯秘书长,电大张九紫老师一起到博物馆仓房看到了该批银饰,其中一对扁型的银手镯,图案精美,是典型瑶族人佩戴的。〔见图六〕  

  2017年12月13日,中国民协"中国古瑶文化之乡"考察验收专家组一行来到咸宁市通城县,在瑶族早期"千家峒"所在地龙窖山(药姑山)大风塝察看了古瑶民留下的垒石文化遗存后;再在大坪乡内冲瑶族村参观了古瑶文化陈列馆珍藏的文物时、我特将这对男女鎏金银冠拿去,放在陈列馆展柜右左的最前面首次展出亮相。并为部,省,市级专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省文联鄢主席等专家进行了仔细的询问并拍照。均认为是古瑶文化陈列馆难得的镇馆之宝。  

   12月27日,从北京传来消息,经咸宁市,通城县申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家组考察论证验收,中国民协正式命名咸宁市为“中国古瑶文化之乡”,通城县为“中国古瑶文化传承展示基地”,并在湖北科技学院建立“中国古瑶文化研究基地”。中国民协发签发了〔2017〕42号决定。这也是对古瑶文化陈列馆藏品的肯定。 

  还有我在药姑林场曾收集到的凤凰银头饰。县公安局张教练80年代时,也在药姑林场山脚下的水口铺收集到了一串镶有珠宝的长银饰。与2017年11月 30日新开馆的恭城瑶族博物馆展出瑶族挂饰对比是相似的。我还在县城内郭爹手中收到了一只精美图案的银手镯,经广西白瑶族黎世忠会长鉴定,是典型的瑶苗族人用品。紧邻麦市的修水白岭镇亭子园年还出土了60件窖藏的唐宋时期的鎏金银饰,出土这样一大批精美的鎏金银饰,我开始认为是否为李自成的大顺军窖藏的皇宫鎏金银饰?但经了解当事人才知,其中有件二十多公分高的鎏金银壶,壶盖上有只狗立体像,并有托盘一套,壶身上有精美的莲花图案、应为典型的瑶族人用品,被高价卖到了上海等等,限于篇幅,在此不能一一详述例举。

  综上所述,为什么我县没将相王候的汉族大官,这些贵重金银饰能在龙窖山地区的通城境内屡屡发现呢?为什么鎏金银冠能再次在通城发现呢?是因为龙窑山是确有瑶族祖居住的缘故了。 

微信图片_20210901091451.jpg

   龙窖山地区既然是古瑶遗址,那必定就有古瑶民的遗物,这是有别于其它现代瑶族地区的根本。正因为通城是龙窖山的核心地区,所以才能再次发现这样贵族高等级的鎏金银冠。还有内冲瑶族村发现的狗腾图大型石香炉,龙犬图石板,及大风傍出土的瑶族男女石头雕像(己在“古瑶文化陈列馆”内展示),千年穿碓石臼等等这些古瑶民的遗物,也是相互的印证。   

  1990年湖南平江县梅仙镇钟字林的钟姓农民,在挖土烧砖时发现的“蛮夷侯印”金印,是西晋王朝敕封蛮族首领的爵印,且是仅见的一方蛮族金印。〔见图七〕印出土地湖南平江,汉、晋时代属荆州,为当时蛮族聚居地区。此地至今还有地名是“瑶田村”,和通城的“瑶泉村”地名一样,是古瑶人居住的地名至今未变! 

微信图片_20210901091501.jpg 

   再据《通城县文史资料》第五辑中,1978调到原在县文化馆从事文物工作的李明成(那时还没有成立县博物馆)。在《通城文物琐谈》一文的“十七件银制酒器”中记述:

 " 1979年4月间,在大坪出土的十七件唐代银制莲花壶,莲花盘等,被县文化馆支付97元买下后,还特为这批银器制了保险箱,但后来还是被送交省银行了"。从莲花纹图案来看,这是典型的古瑶图案,与在通城发现的两套元代瑶后鎏金银冠上的精美莲花图案相吻合(一套现藏咸宁市博物馆,另一套在古瑶文化陈列馆有展示图片),且出土地点大坪,正是古瑶早期的千家峒地点相符合。

 还有一个有趣的佐证,龙窑山地区的通城境内亦多次出土狗腾图实物,以前没有引起重视,也没有注意收藏。近年开展古瑶文化宣传后,仅2017年内,收藏爱好者葛晨湖先生先后在通城四庄乡村大源村收集到了一只出的西汉陶狗,在崇阳的肖岭也收集到了一只宋代陶狗〔见图八〕,  2017年12月13日,首次将这两件出土的陶狗在陈列馆展览,中国民协"中国古瑶文化之乡"考察验收专家组等进行了参观。又在台山收集到了100多斤重一只元明时期的古老石狗一对,麦市镇何先生还收集到了出土汉代的两只陶狗等等,能收集到这些狗腾图的实物。是因为古瑶族人的龙犬一一狗腾图,是作为祀拜用物遗留下的又一古瑶人的证据吧!   

微信图片_20210901091505_看图王.jpg     

   

                                      

                                2017年12月15日初稿     


 作者冯 俊系中国文物学会会员  咸宁市瑶文化旅游开发促进会副会长  咸宁市收藏家商会副会长  广西瑶学会会员,通城县瑶学会理事   通城县残联肢协主


在线客服
联系

电话

19007155166

手机号

15872841918

邮箱

744983445@qq.com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