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春秋时楚国将军征滇国叫威楚
今朝楚地惊现云南差发元代官银锭
冯 俊
摘要:湖北省崇阳县髙枧乡惊现出土转传世元代差发官铸银锭,錾刻全文29字:威楚皇陆年 路差开南州 目胡德解本州 伍两足银并 调官都事 朱八甘匠 人。此银锭重量为185.77克,长8,宽6,厚0.8厘米。银锭上仅仅的29个錾刻入骨的字中,有明确的地名“威楚路”,纪年“”陆年“”,事因“”差开南州“”,人物解银官“胡德”,重量“”足银伍俩“”,錾刻匠人“”朱八甘“”等一应俱全。充分证实元代官方银锭制度使用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及功能。是研究元代货币制度难得实物之料,值得有关专家们进一步考证和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此银锭的造型特别,与宋代万束腰型银铤,清代的船型银锭均不同,与汉代的马蹄银锭又有别。可能是后来明,清船型银锭最早的雏形。据有关资料介绍:是元代忽必烈征西时,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进中国,先在云南试行饼形银锭。这种说法和这枚银锭的造型,均有待专家学者们,进一步的考证和深入研究!
2020年8月20日清晨,我将装满一车的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征集的藏品,送到咸宁市文化中心去布展,回途中路过崇阳县,特到白霓镇的唯一一家古玩店里看看,店主近期在乡下收到了一枚饼型银锭,上的字要我认识下,当我看到了上面“路”“足银伍两”等字心中一惊!因为我收藏了七百多枚历代古权中,其中元代古权一百多枚,知道“路”是元代的行政划分,意识到可能是一枚元代的银锭。随后买了不少民俗等藏品后,店主说不认识上面的字,就以废银的价格低价将此银锭卖给了我。
我座在车上回家的路上,当即将银锭拍照,发图给咸宁科技学院的一教授,请他帮我认识下上面的字,没想到是:“不好意思,文字看不懂啊!”的回复。
我到家了后立即将图片发给江西修水县白岭,一既搞收藏又会雕刻印章的朋友帮助认字,通过认识到开头的三个字“威楚皇”后,我与夫人连猜带认,又通过百度信息查找了解,到晚上十一点后,好不容易才将银锭上面的29字认出了26个字。这才搞清楚了上面的基本内容,又通过思考,对比文字,至第二早晨才全部弄清楚了上面錾刻的阴文铭,全文29个字的内容如下:
威楚皇陆年 路差开南州 目胡德解本州 伍两足银并 调官都事 朱八甘匠 人
从上述内容,通过查找资料得知,威楚府史料:《元史·地理志》 威楚开南等路:“为杂蛮耕牧之地,夷名俄碌,历代无郡邑,后爨酋威楚筑城俄碌赕居之。”威楚原为少数民族首领的名字。郭沫若认为:“楚雄原名威楚。据史料上说,在春秋战国时候,楚国的庄��远征滇国, 来到这个地方, 所以就叫做威楚。”(《金沙江文艺》 1978年创刊号)。辖境约当今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大部及其以南直抵思茅、江城。元改威楚路。
大理国以威楚城置,治今云南省楚雄市。辖境相当今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及思茅市大部。蒙古宪宗六年(1256年)改为万户府,元至元八年(1271年)改为威楚路。距今己改有749年了。距上面的威楚路陆年银锭为743年。
据《中国钱币》 1993年第4期,《云南江川出土元差发银锭》一文中载:一号锭面铭:“威楚路差开南州吏目胡德解本州泰定贰年差发拾分银壹锭重伍拾两提调宫都事那廪承务库子李师生于泰定三年五月日”。该银锭为元素定三年(1326)五月铸的威楚路开南州泰定二年差发折银解锭。元代在云南行中书省下设立若干宣抚司,相当于内地的总管府。成楚开南宣抚司辖境位于今云南西部,辖威楚路和武定路。开南州即今景东县。元代官制,“吏目”为知州下设立的掌出纳文书成分领州事的职官。“胡德”为解银吏目姓名。“泰定”为元也孙帖木耳年号(1324-1328)。“差发”即征调、赋敛,差发银为徭役折税银。
其中的“”成楚开南宣抚司辖境位于今云南西部,辖威楚路和武定路。开南州即今景东县。元代官制,“吏目”为知州下设立的掌出纳文书成分领州事的职官。“胡德”为解银吏目姓名。“”,等,与文中一号锭,重量,錾刻的文字等有许多相似之处,可相互佐泟,如此银锭上的“”威楚“”,“”目胡德解本州"等,与如同一撤。也了解到"开南州即今景东县。元代官制,"等内容。
因此银锭是出土转传世使用过的,已700多年了,至今银色亮白,有人提出是否是真银的问题,我特请一位做过银匠的章师傅验证,他用物体方法测试后,肯定的认为:不但是纯银的,而且银质含银量很高。再说,我近年来也收藏到了元代鎏金纯银男女冠一对,也是出土转传世的,虽然破损变型,但几百年了,至今也银光闪闪。还请央视鉴宝的专家鉴定过。也碰巧在长沙开古玩店的黎某回家,来到我店看到后,愿出高价收购,我以刚拿到手,还没弄清楚银锭的原由,委婉的回绝了。
如果真有做假,不但只当废银买不花算,而且上面錾刻的文字已包浆入骨,内容齐全,特别是文字难识,非一般人能做到的了。
再查看银锭的铸造重量资料,在清代前无统一规定,但银两代表的重量却不同,如唐代一两42克,宋为39克、元为36.6克,明为37克。清代一般在34至38克之间。元代一两36.6克,伍两为183.33克,也基本符合元代银锭的重量。因此,从重量上也可确定是元代的银锭。此银锭l重量为185.74克,长8厘米,宽6厘米,厚0.8厘米。(详见图片)
第二天我特打电话从卖主人,了解银绽的来源,他说今年前不久在崇阳县高枧乡高山上,一位七至八十岁老人家中收到的,老人家中住有较好的楼房。高枧乡我是去过两次的,在海拨较高的大山上,过去的高枧乡因有树木竹林出售,生活较富裕,有“”小武汉“”之称,过年三十没肉都之急,会自然有人送上门来。至今高视的人都很少出外打工,特别是远看高山上不大的山田坡地都修得干干净净,看上去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是这山里人非常勤劳致富的反映,田地没有一块荒废的,不象现在许多乡镇大片的许多田地都荒芜了,而不少人出外务工却不务农了啊!
银锭上仅仅的29个錾刻入骨的字中,有明确的地名“威楚路”,纪年“”陆年“”,事因“”差开南州“”,人物解银官“胡德”,重量“”足银伍俩“”,錾刻匠人“”朱八甘“”等一应俱全。充分证实元代官方银锭制度使用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及功能。是研究元代货币制度难得实物之料,值得有关专家们进一步考证和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此银锭的造型特别,与宋代万束腰型银铤,清代的船型银锭均不同,与汉代的马蹄银锭又有别。可能是后来明,清船型银锭最早的雏形。据有关资料介绍:是元代忽必烈征西时,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进中国,先在云南试行饼形银锭。这种说法和这枚银锭的造型,均有待专家学者们,进一步的考证和深入研究!
此元代饼型足银伍两差发官银的发现,或许可填补国内外的空白,此前仅发现少见的元代伍佰两的差发官银,这亦弥足珍贵,值得专家学者们继续研究元代差银的重量,地名,体制等等。加之元代时期短,官铸的银锭更为罕见性。
此银锭经通城县古瑶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冯金陵,与广西有关瑶学专家研究,认为是元代时期云南到通城古瑶役官差银的实物证据。
据上所述,此银锭应为云南差发元代官银锭无凝。如一旦确定为元代官方银锭,在我的人生收藏中,应该是又捡大漏了!特撰拙文,抛砖引玉,有待指正。
冯俊,系中国文物学会民间收藏委员会会员,咸宁市收藏家商会副会长兼通城会长,中国广西瑶学会会员,咸宁市瑶促会副会长,通城县瑶学会理事,通城县残联肢协主席,通城古玩行店长。
联系电话:13135956048
联系地址:湖 北省咸宁市通城县隽水大道91号 通城古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