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通城三宝何隆乾隆故事的流传了很广。 说的是乾隆年间,通城黄袍山地区有个叫何乾隆的商人,常把本地出产的山茶油贩到武昌府卖给城里人,深受城里人喜欢。某年,五十多岁的他又去了武昌府,不期与微服私访江南的乾隆皇帝在客栈相遇,皇帝相赠何乾隆三件宝:一颗夜明珠;一副犀牛角象棋;一颗茶花树。又给他改名“何钱图。”
何乾隆回乡后,一时成了地方名人,县太爷和各方名士纷纷前往何乾隆家拜谒圣物。何乾隆把茶花树栽在院子里,夜明珠和犀牛角象棋珍藏起来。后来,何家嫁女到江西去,为了抬高爱女的地位,把半副犀牛角象棋陪了嫁,剩下的半副现在通城县博物馆,我在县老博物馆参观时亲眼看到过,夜明珠虽没了下落了,但油茶树却至今还开花呢!
而现在通城三件"国宝",不但百姓鲜有人知,就连在任的县老爷也未必了解!
这还要从十一前的故事说起:2010年7月27日下午,原湖北省省委书记关广富,在原咸宁市市委书记万维东的陪同下,住在通城锡山风景区的林业宾馆时,认真仔细的看过我收藏的李自成侄子的“米脂李延”佩剑。
后时任通城县委书记的陈树林等县领导也参观了佩剑,说着说着,不料关书记突然问道:小胡,你知道通城收藏有的两件“国宝”么?见胡书记支吾半天说不出来,在旁边的原县委副书记黎时忠解围说:我知道。只见关书记手一挥地说:你莫说,让他说。胡书记此时只好说:关老爷子,我对通城博物馆的文物的确是不太了解。关书记随即说:你看,现在小冯拿来的“米脂李延”佩剑,就是通城的“国宝”呀!还有县博物馆有枚农民领袖徐寿辉的“统军元元帅府印”也是“国宝”,这是通城的两件国宝。
并说:小胡呀!你不要光搞政治工作,还要关心历史文物,只要有“国宝”,要钱有钱,要房子就有房子了。
这些话语,我不但一直牢记在心里,而且时常还和志同道合的好友讲起,这也就由关书记权威性的定论两件“通城国宝”了。
当时我还当面大胆的对证了,关书记在通城考察大理石厂时,收藏的一块大理石天然“八骏图”石板的传闻。关书记说:是有这事,大理石厂裁出来的八骏图马似象非象,是我取名为“八骏图”也就象了。
因他也爱好收藏的缘故,第二天又特地和万书记,在县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到我家参观了其它的藏品后,并一起合影留念(详见附图1)。
关书记认定的第一件“通城国宝”,在百度中也可搜索到"徐寿辉统军元帅印"这件国宝的: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徐寿辉政权铜印,外圆内方,直径 13厘米,厚 1.1厘米,通高 9厘米,重 1.5公斤。印面四角阳刻云纹,印文篆刻“统军元帅府印”,印背手柄两侧阴刻两行楷书,右为“统军元帅府印”。左为“中书礼部治平四年 月 日给”。1979年 9月 9日在四庄乡上坪村麻鸭窝出土。徐寿辉农民政权印在全国已发现 3方,唯此方印最大、最完整。此件保存在通城县博物馆。属国家一级文物(详见附图2)。
再说第二件“通城国宝”,不但从明代至民国的《白云志》,老《通山县志》,老家谱中记载传承有序。而且,我收藏后新编的《通城县志》彩页图(详见附图3)。及“私人收藏”栏目都又有了记载。
2001年,我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明史学会主办,《明史研究》上的论文《浅析李延遇害通山的史实》中介绍: 至于“自成佩剑”的传说,真是闻听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笔者有幸于千禧龙年盛夏在牛迹岭下的河东朱家,才真正见到了传说中的“自成佩剑”,实为“米脂李延”佩剑。据藏剑老人讲:此剑已在他朱家留传十七代之久,是当年程九伯甥金氏以铲杀死李延后,尸首是由朱家祖先埋葬的。佩剑也一直作为“传家宝”在朱家密藏留传至今。此剑剑身,寒光闪闪,非常锋利。一面刻有篆书“米脂李延”四字,已锈透人骨,虽因锈被藏剑老人擦过,仍清淅可辨,亦不失古书风韵:另一面镶嵌的七星铜点,错落有序。经实测,剑身长为48公分,佩剑总长为75公分,剑鞘长为55公分。其剑鞘三处包铜,最上处为镂空花饰包铜,表面经数百年形成的黑漆古包浆自然镂空包铜下的剑鞘上有10公分的鲨鱼皮装饰,意味着此剑的珍贵之处非同一般剑柄上有 13 公分的角骨质部分,是极为稀有名贵的犀牛角质。
此剑对研究李自成殉难通城是难得的实物铁证,随后据此,通城成立了“李自成殉难通城研究会”,李自成的第十五世孙李志强族长,兼会长特来通城考察时,仔细参观了此“米脂李延”佩剑后而感概万分的事,这里就不与以细说了。
至于第三件“通城国宝”,那就是元代“古瑶瑶王瑶后鎏金银冠”了。
2007年6月,湖北省通城县石南镇发现了一窖藏的鎏金银器,其中有精美的龙凤鎏金银女冠一套,冠顶有凤凰图案,左右龙钗一对,左右凤钗一对,及凤图银片步摇等大小二十余件组成。鎏金银龙簪男冠一套。〔详见附图4〕。
2017年12月中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家组到我市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对我市创建“中国古瑶文化之乡”和“中国古瑶文化研究中心”、通城县中国古瑶文化传承展示基地进行考察、论证、验收时。先特地将这两套元代"古瑶瑶王瑶后鎏银冠",布置在“古瑶文化陈列馆”展厅的最前面(详见附图5),县古瑶文化学会老会长政爹,特别要我准备好对古瑶文化陈列馆文物,和主要的"古瑶瑶王瑶后鎏金银冠"讲解。
我心有成竹的面对,国家、省,市县级的专家及学者们进行了讲解和题问的回答,省民协鄢维新主席听后说,通城有这样的古瑶瑶王瑶后鎏金银冠实物,古瑶文化之乡不在这里,还在那里?在场听我讲解的原人大主任杨亚新,当场对我的讲解竖起了大拇指!(注:陈列馆的主要古瑶展品由我义务提供,并写了《内冲古瑶文化陈列馆讲解词》一文,参加了2016年临湘首届古瑶文化论坛)
12月27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我市为“中国古瑶文化之乡”,通城县为“中国古瑶文化传承展示基地”,并在湖北科技学院建立“中国古瑶文化研究基地”。
这两套"古瑶瑶王瑶后鎏金银冠”,对命名我市为“中国古瑶文化之乡”,通城县为“中国古瑶文化传承展示基地”,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打造了“中华古瑶第一村”通城县的这张亮靓名片,并且现在发展成为了国家4A级景区,难道这不是通城的国宝么?
现在随时走进新建的“古瑶文化陈列馆”, “古瑶物证”展览室的墙隔上,醒目地挂着内由我撰文的 ,大型 “古瑶瑶王瑶后鎏金银冠”的彩照介绍:2007年6月在湖北省通城石南镇发现,为窖藏的龙凤鎏金男女银冠各一件,其冠顶有凤凰图案,左右龙钗,凤钗各一对。并由浮雕,缕空银片,步摇等大小二十余件组成。特别是鎏金男银冠,目前在国内外为首次发眠。填补了该项工艺的历史空白。其鎏金女银冠上的八花头银钗,是元代的独特手工艺制作。
2007年9月,经专家鉴定,是典型的少数民族佩冠,认定为古瑶鎏金银冠,属国家一级文物(详见附图6)。
2017年8月、已将这两套"古瑶瑶王瑶后鎏金银冠”,和另收藏的古瑶珍品,拍进了首部《瑶韵千年》古瑶纪录片中。2021年通城古瑶文化学会,正在紧锣密鼓地策划出本《古瑶画册》, 这两套"古瑶瑶王瑶后鎏金银冠”也己专业拍照,将当之无愧地作为最珍贵的古瑶藏品之一、展示在即将出版的《古瑶画册》中。
对于上有述“通城三件国宝”均属国家一级文物的的定级,搜索国家《文物定级标准》可见:
反映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关系及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及有关社会历史发展的特别重要的代表性文物;(二)反映历代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科学发明创造的特别重要的代表性文物;(三)反映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和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特别重要的代表性文物;(四)反映历代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压迫和著名起义领袖的特别重要的代表性文物;
故上述三件“通城国宝”文物,均符国家一级文物第三,第四条的定级标准。
其实这三件“通城国宝”的后面,还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尽磨难约艰辛故事,限于篇幅,以后有机会,在我的公众号文章里,再与以细说吧。
冯俊: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咸宁收藏家商会副会长,原通城收藏协会会长,广西瑶协会会员,咸宁市瑶促会副会长,通城古瑶文化学会副会长,李自成归属通城研究会理事、通城县残联肢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