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 族 发 源 圣 地 , 江 南 天 然 药 库
电话:19007155166
当前位置:首页 > 瑶乡发源 > 古瑶遗址

探寻龙窖山瑶族先民的文化古迹

发布日期:2021-03-10 19:34:00 来源: 点击量:479

53.jpg

  屹立在鄂湘交界的通城县西部的龙窖山,又名药姑山、大龙山。是一座雄伟险峻,风景秀丽,资源丰富的名山,更是瑶族先民的祥瑞圣山。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秦至汉代,瑶族先民居住在以龙窖山为中心的周边洞庭湖沿岸地区。 960—1386年:宋至元代,湘鄂周边的瑶族先民才大量向两广边境迁徙。 清同治《通城县志》载:元代前,通城为汉瑶杂居地,后因战乱,瑶民渐入湖南。北宋徵宗(1101-1125)时期范致明所写的《岳阳风士记》:龙窖山在县(临湘)东南,接鄂州崇阳县,雷家洞,石门洞(通城地),山极深远,其间居民谓之鸟乡,语言侏离,以耕畲为业,非市盐茶不入城邑,亦无贡赋,盖山徭人也。宋人马子严撰写的《岳阳甲志》也有类似叙述。清康熙《通城县志》载:宋高宗绍兴初,杨幺倡乱,勾诱衡、宝、永、郴山瑶,姿肆虏掠。迨岳忠武平杨么,而山瑶残孽窜伏大山密箐通城地界相连之龙窖山,尤为窟穴。理宗宝庆间,瑶种渐蕃,遇歉出掠,遂设千户长驻通。元降为百户,至明缺裁。”1985年《通城县志》引旧志载:元至正9年,即1349年,瑶民起义,往来屯驻本县。县民避战祸,大部逃徙。1368—1644年:明初至明末期间,瑶族不断南迁,深入两广腹地,广东、广西两省成为瑶族主要分布地区。 《通城县志》记述龙窖山为岳州祖龙1866年通城同治年县志引旧志记载:临湘东过楚门界,断峰山、白石仑、白云山、药姑尖、箭杆山,总名龙窖山。该县志还记述:箬姑山,又名龙窖山

   瑶族先民在龙窖山上繁衍生息了1500多年,留下来大量灿烂的文明古迹,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古迹掩埋在历史的时间长河中,现在能够见到的主要是具有鲜明的瑶族石文化特征的古建筑和古遗址。

   在位于龙窖山顶峰以南约500米的山腰,方园数百米有许多石堆、石台、石堤、石屋、石梯地。其间长满了楠竹、茶蔸、剌藤和大树,当地村民叫它为石窝。经过专家现场调查考证,看到这些石堆排列有序,八座平台呈中轴线对称,下边两座椭圆形,长3米,宽2米,高4米。上边两座长方形,高4米,每两平台间距15米,中央有一石屋,屋下右前方有一石柱深埋土中,地面高75厘米,上小下大,直径35-60厘米,经过专家把东面风化剥离过的一块地方复原,石柱为圆柱形,头呈男性生殖器状,经专家鉴定为男性生殖器石雕,并确认这里为瑶族先民在此祭拜天地和盘王的场所。在龙窖山鲁家的石雕很多,门柱、坟台、宝塔、庙宇都有各种石雕,还有石盆、石缸、石罐、石钵等。

  进入龙窖山区的道路狭窄,过去有许多路段在岩石上凿洞,栽上石头,叫将军石,在石头内放长条或大树当路,象古时巴蜀的栈道。龙窖山许多山岔路口有古代栽下的指路石碑,有些石碑至今仍在为人们指引前进的方向。如有石碑上写:右往朱楼坡,左往龙窖源。龙溪港至老龙潭数千米河港两岸和一些山脚均保存有整齐的石堪,山中还有许多麻蝈形的石堆。石堆独立成型,长3米,宽2米,无石碑标记。相传瑶族先民流行二次葬,这种石堆是否其先民坟墓,待考证。

   在龙窖山区腹地祖辈传下来的一条山沟名叫狗肉坡,相传先人不吃狗肉,狗死了要埋到坑里去,后人就叫它狗肉坑。这与瑶族先民以狗为图腾似乎相对应。箭竿山下有一老屋古井,傍巨崖,涌泉水,石砌石盖,侧面取水。水温不受季节影响,水量不因旱涝改变。为龙窖山保存至今的众多古井佼佼者。在朱楼坡,我们见到了古寨口,寨口青石工程长1500米,寨前左侧石砌高台原有镇寨宝塔和石庙,现在仍有参天大树踏实地守卫着村寨出口。

   在祝铺沟石屋后约500米处,两小水沟中间的山坡上,砌有两级大石台,巨石下面垫砌着许多小石块。如何砌成?有何用途?令人费解。龙窖山有许多石砌洞状小屋,是祭祀神坛。易家冲神坛高50厘米,宽1.1米,深1.9米,洞中神主牌雕有石像,香火不断。神坛左右各一株石刀木,树根围住神坛,在坛上面结成连理,如天造地设。       

   近年来,通城县非常重视对瑶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使几乎中断的瑶族民俗文化得到发掘。今年,为使瑶族民俗文化能够进一步得到传承和保护,努力把龙窖山打造成全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该县谋划出新的思路:制订瑶族民俗文化开发保护预案;逐步兴建瑶族风情浓郁特色村寨;加大力度培养瑶族风情旅游;据了解,在当地政府的积极倡导与组织下,如今该县政府已经恢复了包括传统瑶族拍打舞、花棍舞等在内的各种瑶族文化;并精心打造以穿瑶服、采蜂蜜、吃竹筒饭、跳花棍舞为主要内容的瑶族风情一日游线路,借鉴异地经验丰富本地民俗文化等各项举措。通过有计划地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给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及开发旅游项目等多种方式,以及为瑶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环境等。

 


在线客服
联系

电话

19007155166

手机号

15872841918

邮箱

744983445@qq.com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