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 族 发 源 圣 地 , 江 南 天 然 药 库
电话:19007155166
当前位置:首页 > 瑶乡发源 > 古瑶遗址

瑶源初探药姑山

发布日期:2021-03-18 10:01:23 来源:秘书处 点击量:486

DJI_0005[00_00_12][20170830-192916-0].jpg

 

2002年4月中旬,全国瑶学会专家一行46人,从湖南临湘市龙源来到了通城大坪药姑山顶大风塝,仔细地考察大风塝每一个石屋场、梯地、石磡、石庙、古井茶园等,按瑶谱及实例遗迹指证,初步确定大风塝为瑶族先民遗址----千家峒。随之在湖南临湘市召开了瑶学研讨会进行了论证,认为湘鄂两省是极其重要的瑶古文化遗产。笔者年过半百、退居二线,在药姑山的西冲驻村,没有担任其他工作任务。通城的药姑山还有瑶族先民居住过千年之久?听说后,大感惊奇,全乡人民都不知晓,只有药姑山的老人讲古,略为谈及一点蛛丝马迹。

第二年三月,湖南龙源乡的刘炎祖先生与壁山乡的李乡长来到大坪串门,刘炎祖因是大坪乡内冲村胡从马老人的外甥,作为亲戚串门,谈及了药姑山大风塝一事,说:“临湘与通城共享药姑山,山相连,人相往,八百年前是一家,同属巴陵郡,龙源与大坪联结姻亲的不计其数,来往不绝。”瑶学专家邓有志先生来了大风塝,并实地考察拍照,确认药姑山龙窖源的朱楼漆坡、鲁家寨、梅池、刘家大屋、剑杆山、通城的大风塝等地为瑶族先民遗址----千家峒寨。还说道:“您们通城县只有一处,就是大坪乡内冲村的大风塝,是独一无二的遗址。”并提议大坪乡党委、政府及早调研取证,尽快加以保护,开发瑶古文化。笔者听后觉得茫然稀奇,在大坪乡工作几十年,都是催粮派款、计划生育等工作缠身,至于瑶古文化开发,还是第一次的新鲜事,认为是远古文化,捕风捉影,无从下手,不了了之。

直至2008年,在收集调查县志史料时,发现药姑山瑶族先民遗址确与瑶胞的精神家园相仿,遂向乡党委、政府汇报,乡党委、政府极为重视,当即作出决策,要不惜人力、物力、财力,探究开发药姑山的瑶古文化。以“和谐、团结、生态、活力”为主题,提出将大坪建设成为时代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为一体的乡镇。并要求笔者将调研的瑶古文化资料写入大坪乡志。

初受此任,笔者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后苦思良策,制定方案,结伙搭伴,开始调研取证。从一查史记,二访高龄,三看族谱,四取物证,五寻遗迹入手,邀请了政治素质好、热心传统文化的业余记者马志勇,内冲村委会主任胡和保一道,组成了一个三人工作专班(调研组),首次爬上了药姑山。

一、跨省过县查史记

调研组对药姑山雄伟峻秀、旖旎多姿的自然景观及神秘莫测的瑶古文化产生了兴趣,为了寻找瑶古遗址遗迹,到处翻阅历史志书,其中有《岳洲府志》、《岳阳风土记》和《临湘县志》、《康熙通城县志》等有关文史资料。循着史书的记载,调研组跨省界,入临湘,上龙源,进梅池,过拓港,翻马颈,下达坳。。。。。。(见图)。走访了两省三县四乡镇及11个村组。行程中,饿了带几包方便面,渴了饮几口山泉水,终于查到了史料上的有力证据,寻求到了瑶古遗址物证。

从历史文献中,查阅到如下记载内容。据《临湘龙窖山千家峒》查记,“龙窖山(药姑山)是两洲界山,”即药姑山是湖南临湘市和湖北通城县共享的一座山(见药姑山全景图)。2000年9月,临湘市调查组已写出题为《药姑群山就是龙窖山》的调查报告,“唐虞时期属于三苗国地,夏、商、周隶属荆州域蛮荒地也。西汉为长沙国,东汉为长沙郡,均杂居着大量少数民族,史称‘长沙蛮’。”据《后汉书郡国志四》载:“长沙郡辖十三域,其中的下隽(今岳阳、临湘、通城、崇阳)药姑山隶属长沙郡管辖的下隽县地,其间杂居着长沙蛮,理应为瑶族‘盘瓠种’。”

从晋·干宝《晋记》中查看,其中云:“武陵、长沙、庐江郡夷,盘瓠之后也,凭山险阻,杂处五溪之内。。。。。。”上述可见,巴陵盘瓠蛮的兴盛,朝廷移阵防范,重点打击,同时也反映晋代药姑山(龙窖山)的存在和盘瓠蛮的史实。

《元和郡县图志· 江南道五》载:“(晋)怀帝分荆州(湖北)、湘中(临湘)诸郡置湘洲,南以五岭为界,北以洞庭为界,汉晋以来,亦为重镇,今按其俗杂有夷人民徭。。。。。。,自言先祖有功,免徭役也。”

此书成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可见药姑山“夷人”也是史书上第一次出现“瑶人”。唐代诗人杜甫在大历三年(768年)流寓岳洲时吟作的“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渔夫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的千古绝唱,是证实瑶人捕猎的印证。

据查,宋代范致明在元符年间(1098—1100年),以宣德郎谪监岳阳酒税时,撰写的名著《岳阳风土记》载:“龙窖山(药姑山)在县(临湘)东南、接鄂州崇阳通城县雷家洞、石门洞,山极深远,其间居民,谓之鸟乡,语言侏离,以耕畲为业,非市监不入市邑,亦无贡赋,盖山徭人也”。

南宋马子严撰修的《岳阳甲志》也详实记载了“龙窖山在巴陵北(临湘龙源和通城大坪段的药姑山),山实峻极,上有雷洞,石门之洞,山瑶居之,自耕而食,自织而衣。”这是宋代最有权威、记载甚详的文献史料。

明·李贤等人撰修的《大明一统志》载:“龙窖山(药姑山)在临湘县东南100里,跨临湘、通城、崇阳、蒲圻四县境,上有龙湫因名,又有雷洞,洞有石门,山徭所居”。

清·康熙《通城县志》载,“元代前通城为汉瑶杂居地,后因战乱,瑶民渐入湖南。”“元代前通城为汉瑶杂居地”,这里的元代前应包括元代,其时通城有汉族人和瑶族人居住。

因此,湖南瑶学者刘炎祖先生在《千家峒》一文中载:“通城是药姑山(龙窖山)所跨四县之一,是四县之中,县城距药姑山最近的,只有30里,其它三县县城距药姑山分别为70里(崇阳、蒲圻)和120里(临湘),通城地域对瑶民活动应该最了解、影响最大,因而记载也最具体、最可靠,今日《县志》,明日《省志》,康熙·《通城县志》是目前看到的四县中唯一记载瑶民活动的县志,因而该志所述尤其重要。”

清·同治《崇阳县志》云:“龙窖山,。。。。。。临湘土人呼雷狮岭(因山腰有向阳狮形山)。”“临湘土人”,其含义有二,一是指在龙窖山历代的土著居民,二是指少数民族的蛮夷之人。这一“土人”称呼,正好论证药姑山的居民绝对不是汉人,而是历代杂居的少数民族“蛮夷”。 药姑山居住的少数民族,只有瑶族,因此,县志上直呼的“临湘土人”应该是指宋代以前药姑山祖居的瑶族先民。

调查发现,靠近药姑山脊的大风塝,山上遍布原始石屋群,近代民居都是石土墙,石板盖顶,直到60年代才有部分屋面添加了一些尺瓦。。。。。。这里无疑是千家峒的组成部分,是瑶族先民在药姑山居住千年之久创造的独具特色的石文化遗址之一。千家峒鼎盛时期,通城县可能不止大风塝是瑶民居住地,县吏也知道他们的活动,因而在县志上得到反映。

调查组另外还查阅了宋·马子严撰写的《岳阳甲志》明·弘治《岳洲府志》和明·隆庆《岳洲府志》清嘉庆重修的《大清一统志》等志书,都记载了瑶族先民在药姑山居住千年之久的史实,为药姑山瑶族千家峒提供了有力的史料证据。

二、进入深山访高龄

2001年9月,广西瑶学会在临湘市举办“瑶族专题学术研讨会”后(见图)通城的大药姑山境内,流传着惊人的新闻。缘由是“大坪乡内冲村的大风塝被瑶学专家确认是龙窖山瑶族先民千家峒寨。。。。。。”。调查组要探访的正是药姑山瑶族千年前的瑶古故园,一座绵亘数百里、万山鸟语喧的鸟乡,一个绿竹遮天、浓荫匝地的古文明圣地。

为了进一步寻觅瑶古文化的蛛丝马迹和例证,调研组已分好工:由胡和保带路作导游,马志勇拍照为依据,李玉书笔录取素材。先进山访问高龄老人,访程中登高山、行小径、过桥洞、跃溪流、冒寒风、顶烈日、窜村寨。。。。。。一共访问座谈了药姑山11位高龄老人,其中花墩胡雄仁年龄最大(94岁),内冲胡从水(86岁)。。。。。。老人们讲述了大量祖上传承的瑶古文化和民风民俗,例如瑶人传统的农业耕种、高山狩猎、茶叶制作、地窖酿酒;婚嫁喜庆、丧礼祭祀;石屋造宅、纺纱织布、衣帽装束;花棍拍打、花灯戏曲、山民歌曲;值更守夜等等。他们的口述提供了大量的事实依据,有力地再现了瑶族先民在药姑山居住千年之久的人文风貌。

从访谈和吴氏族谱得悉,通城的吴六公是宋代宁宗年间驻药姑山护瑶的千户总长。为寻访宋代吴公驻通药姑山护瑶史实,湖南瑶学者也在寻找吴六公墓地鼓楼坳。吴氏族谱在清·康熙、民国29年和36年谱记(见谱记复印件)中记载:吴公六六,千户总长,由鄱阳湖调任驻通,率军千余屯兵药姑山四处(即马颈、五花尖、大风塝、白云寺)。

纪实:“庚坡世系,四于六六,按杨么啸劫湘湖时,诱宝衡永彬徭人为助,迨彪共等从岳飞平么,徭人散窜鄂药山谷间,既汉人避差,徭者复逃匿其中间,稍出劫掠有司,以吴氏素为徭人敬服,奏请承袭世荫世职,吴六二徒通铃辖六二伤残退役,六六袭宋世荫命官铃辖苗徭千余联防民军头目,曰隘长、洞长、辖苗徭驻防鄂岳山谷薪发联防军复徭丁月米2升,故传曰宁蛮大将军二牛哥,今鼓楼坳六六公父子祖孙墓,俱曰将军坟者,盖以六六公世袭宁蛮将军源自彪公也。至明.英宗天顺时,《大明一统者》载,“龙窖山(药姑山)上有雷洞石门,山徭所居,今龙窖山粮16石,即古徭丁米是其聆矣”。

为寻找鼓楼坳吴公墓址,调查组进入吴氏村组,四方打听,逢人就问,先到易畈村找吴金旺、吴祖社,后到水口铺询问正在病危的老人吴纯楼,按指引的线索又跑到磨桥古呜、白沙咀吴姓大屋。。。。。。窜了七村八组,最终在沙口村找到了吴国柱先生,在象山咀找到了小地名鼓楼坳,吴公墓耸立在坐东北、向西南的山咀上(见图),墓志铭上石刻了有关屯兵鄂岳护瑶事文。可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随之,市、县文物馆有关专家前来实地考察,进行了论证,确认吴六公是南宋一千户总长,属通城大坪沙口鼓楼坳人氏,只可惜有一块古墓石刻,在70年代治山治水的洪流中,被沙口村人民用来护砌河堤,不知砌在哪一段,至今还未找出。

三、跋山涉水寻遗迹

2011年6月10日,通城县大坪乡遭受了特大洪水灾害,山体滑坡、田地淹没、房屋倒塌、公路冲毁、电信中断。。。。。。走马上任的党委书记侯红辉同志带领全乡干部群众,不分日夜,投入抗洪救灾工作中。在检查山体滑坡时,无意中发现内冲村大风塝一山体塌方处,露出一块石神台,经省文物专家鉴定,此神台重300余斤,两边石刻有狗头图案(见图),极其罕见,是瑶族先民祭祀盘王的石神台。为防止湖南人将此神台窃去,立即组织劳力将此神台抬离大风塝,放置在内冲瑶族村展示馆内。另外,还发现了诸多遗留下来的石桥、石庙、石台、石墓、古井、梯地等,这些都是极其珍贵的瑶古文化遗产。

乡党委深刻认识到:瑶古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农耕文明催生的优秀文化因子,是民族大团结的结晶,是民族凝聚力所在,做好传统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职责与使命所在。立足资源优势和交通区域优势,乡党委、政府描绘了全乡“两圈一带”工作蓝图,计划高标准开发药姑山。随即召开党委会,组织专班,制定工作方案,狠抓落实。

在申请保护药姑山瑶族特色村寨中提出“山区产品出特色,瑶族文化抓精品,瑶寨区域创品牌,发展旅游上台阶”的总体规划。为进一步探寻瑶古文化遗产,责成调研组遍寻瑶古遗迹,着力挖掘人文景观。党委书记侯红辉五爬药姑山,亲身考察探究,为获权威学者认可,七上省城,邀请省民宗委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前来考察验证,得到了省民宗委和省市文物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并一次性引进启动资金60万元。与此同时,还引进了《武汉都市圈》以及各界媒体大力宣传,增大了药姑山“千家峒”的知名度。

现药姑山被湖北省政府确定为省级生态自然保护区,内冲瑶族村已被定为全县唯一的少数民族村,已改造瑶族特色民居15户,瑶源大道已破土动工,正加紧建设。在不久的将来,药姑山的瑶古文化必定成为通城县乃至咸宁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一极。

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为了寻找瑶古踪迹、搜集图片资料,调研组不畏艰难困苦,坚持跨山涧、攀悬崖、爬陡坡、入峡谷、钻山洞、忍饥渴、挨霜冻。。。。。。不分晴雨,每个调研人员都是上岭气喘前胸,下岭脚弹棉花,历经了千辛万苦,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拍摄了许多珍贵图片,取得了重要成果。总而言之,药姑山具有巨大的古文化开发价值,已发现人文景观28处、原始生态情景3处、瑶古文化遗迹6处,另外,山上红色文化、千年佛教文化和中草药文化交相辉映等。

结合调查探究结果,笔者撰写了《瑶胞古寨,再现真迹》和《通城县药姑山瑶史探究汇报》的书面报告(附后),为药姑山瑶古文化开发提供了有力证据,为通城县旅游开发奠定了扎实基础。

 

 

 

                       大坪乡政府(李玉书,陈婉)

                           0一三年八月

 

    


在线客服
联系

电话

19007155166

手机号

15872841918

邮箱

744983445@qq.com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