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 族 发 源 圣 地 , 江 南 天 然 药 库
电话:19007155166
当前位置:首页 > 天然药库 > 天然药库

药姑山传奇

发布日期:2021-04-05 20:12:11 来源: 点击量:604

陈大银

《李时珍结缘药姑山(暂定名)》电影有奖征名启示,在报上刊出以后,引起我很大的兴趣。我对电影,尤其是对以鄂南为题材的电影情有独钟。

1973年2月起,我在“毛泽东思想咸宁县花纹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电影放映队”工作两年多。1983年春,我在咸宁县汀泗桥人民公社当秘书,参与接待北京电影制片厂《生财有道》摄制组,后写了《生财有道在咸宁拍摄》,发表在《南鄂晚报》上。每当看到故事片《大浪淘沙》中汀泗桥火车站的画面,听到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中“桂花飘香桔子红,铁军直取武昌城,汀泗桥头传捷报,黄鹤楼下闹灯……”我就心潮澎湃,豪情满怀,思绪进入这些电影情节中。

中国药姑山古瑶文化官网和通城县大坪诗联学会筹划拍摄电影,这个创意确实值得点赞!我决定前往药姑山实地考察,盼望触景生情地产生灵感,想出一个理想的片名。同时,顺便进一步了解通城方言,为自己出版《湘鄂赣边区方言》作准备。

我转了三道车,来到通城县大坪乡政府,向乡党委宣传委员李子明谈了拍摄电影的建议。大坪乡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李玉书送我一本他主篇的《药姑山神韵》,《瑶乡药姑山》期刊主篇黎权龙送我两期该刊。我租一部单人摩托,按图索骥,直奔药姑山主峰大药姑尖。

美好传说诠释药姑山

药姑山是幕阜山的支脉,位于湖北省通城、崇阳、赤壁和湖南省临湘2省4县市结合部,山体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大部分在通城、临湘2县市。清康熙三年(1644年)决定,湖南、湖北两省以西南至东北走向的山嵴为界。摩托车开到矮于主峰大药姑尖50米的南侧公路边三仙坦(三药庙)。这里是公路尽头,摩托车不能前行。我独自登上大药姑尖顶部。这里海拔1261.1米,十几平方米的小平地上,平放着一块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06年10月1日镌刻的“湖南省龙窖山风景名胜区”界牌。站在这里,我觉得西南面200米处的药姑山第二大高峰还要高些。我登上去,在耸入云天的风力测量铁架四周眺望,又觉得东北方向的大药姑高些。这就是民间所说的“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缘故。

药姑山又名龙窖山。龙是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封建时代用作皇帝的象征,或称关于皇帝的东西。窖,即收藏东西的地洞或坑。我的理解,龙窖山是藏龙卧虎、虎踞龙盘、龙腾虎跃的地方。

相传,南宋年间,山上住着三位瑶族同胞李氏姐妹,被人们称为“仙子”。三姐妹未成年时,父母因病去世。她们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因山上人烟稀少,误餐就吃野果、野菜充饥,渐渐地认识很多草药。半山腰白云寺一位道人经常免费为民治病,三姐妹经常采草药送去。这位道人把医术传给这三姐妹。有一年,龙窖山一带疫病暴发,很多人上吐下泻,有的瘫痪。三姐妹共同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尊金刚从天降,说翠藤可以治这些病。次日,三姐妹采摘大量的翠藤,为患者好了病。从此,翠藤被称为“金刚藤”。人们为了纪念三姐妹,将龙窖山称为“药姑山”,将主峰称为“大药姑尖”,在大姑尖南侧附近修了庙宇三仙坦。药姑山有七大尖(药姑尖、大药姑尖、小药姑尖、马颈尖、七姊妹尖、风尖、栗尖)10大岭11座大山,层峦叠嶂,雄伟峻峭。

长期研究鄂南方言的我,仔细琢磨“三仙坦”这个庙名。三仙指的是三位瑶族同胞姐妹。坦指什么?坦(tǎn),即:宽而平;心地平静,没有隐瞒。因这里没有宽大的平面面积,我猜测,此庙原名可能叫“三仙坛”。坛(tán),即: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土和石筑的高台;僧道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因“坦”与“坛”同音,在重修时,可能把“三仙坛”的“坛”写成“坦”。

瑶族祖先定居药姑山

《通城县志》(清康熙版)记载:“元代前,通城为汉、瑶杂居地。后因战乱,瑶民渐入湖南。”《临湘市志》(2013年版)记载:“龙窖山风景区内瑶族先民遗址犹存,遗迹甚多。”

汉初,通城、临湘是一个县。《通城县志》(1985年版)记载,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今通城县隶属长沙国下隽县。《岳阳市志》(2005年12月版)记载,汉初,今临湘市属长沙国下隽县。《随书·地理志》记载:“长沙郡有夷蜓,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幸免徭役,故以此名。”《岳阳市志》487页记载,“元代统治者曾经残酷镇压龙窖山一带徭人”,“大约元代卜颜不花、阿儿等人率军围剿后,龙窖山的徭人便全部外迁了。”

2002年4月,全国瑶学会46位专家,从临湘市龙源来到湖北省通城县大坪乡药姑山,仔细考察每一个石屋场、梯地、石磡、古庙、古井、茶园等,按照瑶谱记载实地考证遗迹,初步确定大风塝为瑶族先民遗址——千家峒。接着,在临湘市召开的瑶学研讨会认为,这里是极其重要的古瑶文化遗产。瑶学专家邓有志在药姑山实地考察拍照,确认药姑山龙窖源的朱楼漆坡、鲁家寨、刘家大屋、剑杆山、通城大风塝等为瑶族先民遗址。

2011年6月10日,大坪乡遭受特大洪水灾害,山体滑坡,内冲村大风塝一塌方处露出一块石神台,重240斤,两边刻有狗头图案。湖北省文物专家鉴定,它是瑶族先民祭祀盘王的石神台。大坪乡沙口村象山嘴鼓楼坳坐东北朝西南的山嘴上,有南宋通城大坪鼓楼坳人、一千户总长吴六公的墓志铭,上面刻有屯兵鄂岳抚瑶事文。笔者在大药姑山颈看到了瑶族先民用小石块垒成的石墙。

《岳阳市志》488页记载,瑶族民间流传的《千家峒》歌,“日头可见三江口……”、“日头出早白石岭……”中的“三江口”、“白云岭”,龙窖山存在这些地形、地貌和地名。

明朝医圣采药药姑山

药姑山峰高坡陡,涧深洞长,光照充足,雨水充沛,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有草本、木本、藤本、真菌、动物等药材1700多种,蕴藏量达100多万公斤。被称为“江南天然药库”。

2016年冬通城县大坪乡诗词楹联学会会长、药姑村西冲湾胡柳城,与大坪乡《瑶乡药姑山》期刊主篇黎权龙一起,在蕲春博物馆、档案馆和李时珍纪念馆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了李时珍采药路径图。图中注明,李时珍曾到江南一带采药。

那么,李时珍怎么知道药姑山的呢?胡柳成查阅《胡氏宗谱》等典籍后认为:当年,通城县城西大石冲(今隽水镇柳峦村)人、明嘉靖己酉科武昌乡试的亚元胡泽,向李时珍介绍了药姑山。

通城《胡氏宗谱》记载,1549年武昌乡试十日期间,胡泽结识了同科解元吴国伦。吴国伦,字明卿,今湖北省阳新县浮屠镇人,与《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有交往,感情笃厚。同年9月,吴国伦中解元,设宴款待亲友。胡泽在宴上结识李时珍,向李时珍介绍了药姑山的药材。1558年清明节前,李时珍来到胡泽的庄上大石冲。其时,胡泽已故。胡泽的次子胡学把李时珍一行送到药姑山山脚今大坪乡大坪村四甲大屋,请本家祖辈胡文鹏关照。胡文鹏热情接待了李时珍,并建议他入山采药以西冲为落脚点。李时珍离开药姑山时,为感谢胡文鹏一家的帮助,把痘疹治疗药方传给胡文鹏。此药方一直传到胡文鹏第五代裔孙胡可端,后失传。

李时珍到药姑山采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采集稀缺的名贵中药材白花蛇。该蛇又名五步蛇,学名尖吻蝮,因颜色酷似荞壳,通城县药姑山一带称为荞壳蚪。蕲州一带也出产白花蛇,历代官吏以向皇宫进贡为借口,挨户摊派民众上山捕捉。到明代,蕲州的白花蛇濒临绝迹。

据李玉书、杜培清、李子明的文章记载,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为了完成《本草纲目》,过长江,经大冶、阳新、咸宁、崇阳,来到药姑山,住在许家坦、郎坪、田庄、三仙坦、白云寺、斗牛宫、千佛寺、新屋岭等地。他前往药姑山各个山头,遍寻药草,亲口尝试。共采集药物标本400多种,装满两驴车。其中,杜仲、细辛、党参、白芍、茯苓、金钢藤居多。他写下 “药姑山上百草全,只缺甘草与黄连”的诗句。

在药姑山山腰白云寺药王殿,李时珍看到一白发老僧在一棵银杏树下摘白果,便信口道出上联:“密陀僧拂(佛)手摘白果。”老僧随对下联:“金樱子归(闺)身披红花。”药姑山下一位药铺主人,用药名作上联女儿为征婚:“玉叶金花一条根。”一位姓马的青年为人忠厚,求李时珍帮忙。李时珍教他对下联:“冬虫夏草九重皮。”

次日早上,我离开大坪乡时,特地来到大坪街街口,仔细凝视彩门正面上方“中国医药之乡欢迎您”、反面上方“瑶文化之乡欢迎您”,反复品味两侧的对联:“瑶人故里,革命苏区,喜趁天时圆国梦;江南药库,旅游胜地,安享人和笑春风。”这横幅,这对联,把我的思绪带到药姑山。我觉得一天的采风时间太短,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还有好多有名的地方没有去。在依依不舍地离开大坪乡时,我想,那就到《李时珍结缘药姑山(暂定名)》电影里去看吧!

 

作者地址: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浮山街道龙潭佳苑

电话:18971819106  邮政编码:437000


在线客服
联系

电话

19007155166

手机号

15872841918

邮箱

744983445@qq.com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