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 族 发 源 圣 地 , 江 南 天 然 药 库
电话:19007155166
当前位置:首页 > 瑶乡发源 > 古瑶遗址

药姑山穿碓臼考

发布日期:2022-11-13 09:32:37 来源:杨伟民 点击量:306

鄂南边陲,通城、崇阳、赤壁与湖南临湘交界处有一大山,名龙窖山,又名药姑山,面积360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261.1米,有“瑶祖故里”、“红色故土”、“江南药库”、“佛道圣地”、“人间仙境”诸多美称,神奇之处每每深入其境都会有所发现。“穿碓臼”便是近期又一重大发现。

微信图片_20230323145712.jpg

瑶祖故里神奇龙窖山

微信图片_20221028001639.jpg

龙窖山老龙潭瀑布

在古老的龙窖山上,有一小地名叫“穿碓臼山”,山溪旁有一古老屋场遗址,人称“穿碓臼屋”。数百年来人们一直这样叫着,但谁也不知为啥这样叫。这老屋遗址也够老的,起码山脚胡姓居民自祖先迁至此地生存繁衍已经三四百年了,尚不知原居民为谁。

9月16日,我和女儿颖芳、市瑶促会胡艳彬秘书、中药企业家吴松柏老总、杨部中学吴英伟老师、内冲瑶族村向导胡小明爹、中药爱好者胡雄文、退伍特战士兵沈佳亮等一行在瑶祖故里龙窖山考察。闲聊中,向导小爹说他爷爷曾告诉他,附近穿碓臼山上有个被舂穿了的碓臼。我们知道,中国南方许多地方自古用石制碓臼捣制食品,我小时候亲眼所见甚至玩着使用过。但厚厚的石碓臼被舂穿了,却是从未见过的奇事。我一听就来了精神,要向导小爹带我们前往察看。

我们一行六人(二吴另行)穿行于根本无路的原始森林,许多时候是手脚并用贴壁贴地爬行,除了身手特别矫健的小沈,其他人都是多次摔跤,多次受伤,衣服被荆棘划烂多处。但也有不少乐趣。几处发现野生猕猴桃,桃藤攀附于高高的野樱桃树上。特战士兵小沈手脚并用嗖嗖几下就爬到树梢轻松采摘。有时攀上小枝丫,承受不了他的体重,眼看枝弯欲断,我们紧张惊呼,却见他脚下一蹬主干,身体弹射而出,如猿猴一般飞到另一棵树上,让我们见识了只在电影电视里才能见到的功夫。来到穿碓臼山,在离老屋场不远处,我们发现一颗超大的大天冬,藤高约3米,枝叶大于伞盖,近看藤根粗大超过大拇指,长出老刺约有2公分。我知为罕见老天冬,欣喜若狂,一屁股坐在地下。手握天冬根藤,真的有点像传说中的怕宝物有灵性会跑掉一样的心情。不一会,雄文和艳彬来到,我们三人小心翼翼(没任何工具)花了近一个小时才把这个宝贝挖出来。后来一称11.3斤,仔细一数,有250多头。雄文与有关专家联系,都称从未见过这么大的天冬,其年龄应在200年以上,我们把她戏称为“天冬王”。

微信图片_20221028010453.png

考察组上山路上

微信图片_20221028010520.png

龙窖山“天冬王”

历尽艰辛才来到穿碓臼老屋。只见崇山峻岭间,两山相夹,中间一条小溪穿过,溪旁约三四百平方米稍微平坦的开阔地,石砌边沿和靠山石墈清晰可见,整齐牢固,起码历经千年以上。向导小爹带领我们沿溪下寻,约20米处,于溪中乱石间,终见一石臼,臼口向山顶微微斜倾,臼底一侧由于长期舂捣,出现一直径约十多公分的穿孔,这就是我们要找的穿碓臼。我手抚石臼,细摸穿孔,真正的感慨万千。在多少年前,我们的古瑶先民游徙至此,看中龙窖山这个地方,定居下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世代不息,开整屋基,砌石保土,建设家园。又于四周山上以乱石砌墈,构建石梯地,垦荒种植玉米、大豆、红苕、绿茶等作物,赖以生存,逐步建成全球400万瑶民的精神家园—---早期千家峒。有一瑶民一日来到穿碓臼山(当时可能还没有名字呢),喜欢这个地方,就在此娶妻安家,建了一个小屋,在附近山上建石梯地种粮食,在溪边搭建一个木水车,凿一个石碓臼,以溪水为动力,用石臼舂制食品,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慢悠悠的水车轮永不停息,咚咚的臼声不时响起,传达着瑶民的艰辛和欢乐……。一日,小孩告诉爸爸:“您看,我家的碓臼这边比那边深很多呢!”爸爸说:“碓臼老壳每次都舂在这个位置,时间久了,石头也要溶呢”。又过了好多代,一日,一个瑶族老爸正在用碓臼舂糍粑,突然,平时的“咚咚”声变成“啪”的一声,臼里的糍粑不见了许多,“拐了,碓臼舂穿了!”这位瑶民尚不知道,在他手上,一个奇迹出现了!几百上千年后,人们根据这个穿碓臼给这山和这老屋场起了个独特的名。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这个瑶族历史的见证人——穿碓臼重见天日,千年前古瑶人长期居住于龙窖山又多一铁证!

微信图片_20221028010557.png

首次发现千年穿碓臼

微信图片_20221028010620.png

悬崖边上的穿碓臼

微信图片_20221028010648.png

本文作者杨伟民(左)和向导胡小明(右)

微信图片_20221028010723.png

穿碓臼老屋遗址

好半天,我回过神来,察看四周,好险!再往下不到30公分,就是一个近10米高的悬崖,如果再经历一次稍大的降雨,稍有山洪,张口向上的穿碓臼只要一个翻身就会跌落山崖,到时不摔成几瓣也要被乱石泥土掩埋,再想被人发现怕是难上加难!我首先想到要立即保护它。由于来时没准备,这笨重的石碓臼凭我们几个人徒手无法移动。在下午三点回到郎坪胡光八爹家中吃中饭时,我向大家讲了发现穿碓臼的情况及要马上采取保护措施的想法,吴总、英伟老师等都很赞成。但谁来做这事,经费从哪来?众皆茫然。我说募捐吧,摸出钱包一看只有几十元(因为中午吃饭花去了400元),就说我捐50元,大家凑凑吧。吴英伟老师说:“我也捐50元”。吴松柏老总说:“你们是拿硬工资的没有多少钱。我大小做点生意,我捐500元”。我问八爹:600元请几个人将碓臼抬到老屋场安放好行吧?八爹说行。我请八爹为首负责,小爹协助,尽快落实,到时通知我到场。过三天,英伟老师打电话给我,说昨天八爹几位已完成工作。我当即打电话向八爹询问有关情况,对有些细节不放心,遂决定再去一次。我和咸宁市龙窖山瑶文化旅游开发促进会杨浩会长通报了此事,杨浩会长听了很高兴,并说近期会从深圳回通城,正好一起去看看。

关于这个穿碓臼的生成年代,吴老师告诉我,世居龙窖山内冲瑶族村的武汉市公安局刑侦专家,在痕迹鉴定方面有很深造诣的胡清生称,最少在800年以上。我想,这地方仅能容1户居住,碓臼的使用频率应该很低,而且在使用过程中碓头并不是直接接触臼底,中间隔了许多糍粑等粮食,要把约40公分厚的坚硬岩石磨薄至舂穿,起码应在千年以上。当然我是外行,真实年代应请专家正式鉴定。



微信图片_20221028010830.png

本文作者介绍穿碓臼 

微信图片_20221028011231.png

微信图片_20221028011252.png

本文作者亲自测量穿碓臼相关数据

9月29日早上八点,我开车接上市瑶促会杨浩会长、胡艳彬到大坪接上胡雄文,车停内冲,上郎坪奔八爹家。请八爹带上镐锄、开山刀、卷尺向穿碓臼山进发。这时天下起了小雨,但是都没有阻止我们去保护穿碓臼的决心。七十多岁的八爹是土生土长的龙窖山人,山路熟悉,加上以刀斫路,跟着他路好走多了。到了穿碓臼屋,见碓臼已至屋场,但埋得不够深,万一有山洪或人为推动,容易滚下山坡。当即冒雨重新挖坑,我又重新用卷尺测量了相关数据,臼口60公分,内空40公分,臼高50公分,臼沿厚10公分,臼底厚约40公分,穿孔直径12公分,整碓臼自重约200公斤。我们将穿碓臼重新移入新坑安放,现在是山洪很难冲到,就是几人合力也很难推动它了。

2016年10月1日


在线客服
联系

电话

19007155166

手机号

15872841918

邮箱

744983445@qq.com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