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两年前,通城县大坪乡内冲瑶族村还是一个闭塞的穷山沟,在美丽乡村建设和扶贫攻坚过程中,通城县依托美丽的自然山水风光、江南天然药库的优势,开发瑶族文化,兴办旅游产业,各地游客纷纷来到这里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曾经闭塞的穷窝“瑶”身一变成为网红打卡地。
“五一”节前,记者来到通城县大坪乡内冲瑶族村,只见各景点正紧锣密鼓地铺路装灯,为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做最后的准备。
内冲村山清、水秀、景美。记者在内冲村里看到,瑶族民居飞檐翘角,依山而建;石墙、石梯、石板巷随处可见;瑶望千年广场里两弯十二节牛角更显张力……
通城县林业局局长胡斌介绍说,内冲村本是一个与外界相对隔绝的闭塞山村,县里投资了上亿元将它打造成为“中华古瑶第一村”。
通城县旅游局导游徐峥告诉记者,今年一季度到内冲村游玩的客人已超10万人。
内冲村村民能过上如今的好日子得益于“生态产业+产业扶贫”。
内冲村成为4A级景区后,头脑活络的村民嗅到商机,山上种药材、山腰植水果,山下播蔬菜,山脊建民宿,堂房改酒店。
依托自然山水呈现在游客眼前的是一幅美丽画卷,当地的瑶族同胞正走在旅游致富的快车道上。
【山下建民宿,迎接八方来客,打造最美景区】
在内冲村,记者见到了村民刘英,她是从重庆嫁到瑶族村的媳妇,如今是村里的“形象大使”。
刘英的爱人胡有志,初中毕业后到山东、广东等地打工,胡有志从学徒做起,25岁便创办了自己的企业,他也是最先嗅到家乡商机的精明人。
“我2016年回到家乡,就了解家乡正在挖掘‘瑶文化’但旅游业还没开始,但是还是有很多外地客人慕名而来爬药姑山,我们就在家乡开了第一家农家乐。”
900年的千家峒,是300万瑶胞苦苦寻找的圣山。药姑山上,发现了大量瑶族先民生活遗迹,赋予药姑山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极为难得的旅游资源。
事业有成的胡有志一直心系桑梓,他毅然辞掉了年薪30万的工作,选择在家挖掘“瑶文化”。
【瑶族是最会利用资源的民族。竹篾、枝条都是他们的工具。】
通城县依托内冲瑶族村优良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立足药姑山旅游规划,以“瑶望千年,药韵楚天”为主题,打造了“一轴两环三片”的总体规划并逐步实施。
如今,走进内冲村,民俗酒店、古民居、风情街、广场风雨廊处处体现了瑶族风情。
重点保留的垒石墙、石梯地、干打垒、石板巷道等具有岁月痕迹和历史意义的建筑残存,留住了乡愁,留住了乡村记忆,也引来了投资商和游人,带来了商机和生机。
为融入全域旅游大格局,通城县还谋划了瑶乡大药谷景区,以瑶、药文化为主题,以溯溪、环山近3公里步道为主线,将瑶乡风情、山水田园、中医药文化创建融为一体。
在景区内,打造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的乡村旅游精品,,突出养身、养心特色,展现“中华古瑶第一村”的魅力。
胡有志第一个意识到古瑶文化必定撬动乡村振兴,他将民房变民宿,形成吃、住一体的古瑶风格餐馆,注册“瑶媳妇”商标,“瑶媳妇”酒店、“瑶媳妇”时蔬采摘园、“瑶媳妇”土特产应运而生。
药姑山因明代李时珍在此采药时留下“药姑山上百草全,只差甘草与黄连”锦句,而有‘江南天然药库’之美誉。山中草药种类达1300多种,目前,“瑶乡药谷”景区二期正在建设。
“七片叶子是七叶一枝花,像荷叶一样的是八角莲……”在“瑶媳妇”餐馆后面的山坡上,胡有志指着自己的中药材基地如数家珍。
内冲瑶族村党支部书记胡金文告诉记者,近年来,通城县充分利用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优势,抢抓“健康中国”战略机遇,坚持药材、药品、药市、药膳、药养“五药”并举,着力打造全国中医药产业大县。
如今全村364户,几乎家家都种有药材,中药材种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方式,让农户尝到了甜头,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
青山碧水绿道,涓流浅滩廊桥。走在内冲村,高山顶上的药材,山中成片的猕猴桃,山下时蔬采摘园,绿的辣椒、红的苋菜、紫的紫苏、黄的圣女果等分厢排列整齐,五彩斑斓如一幅画。
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有的在农家门前驻足观望,有的走进瑶族历史博物馆,感受瑶文化的魅力,有的在山涧溪水间过吊桥、涉石墩,不时传来欢声笑语。
千年古瑶文化与美丽乡村的完美融合,提升了绿水青山的“颜值”,实现了金山银山的“价值”。一个省级贫困村在短短两年时间内成为八方游客的打卡地,让村民们步入致富的快车道,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最好印证。